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发布 14城的66个城区及县(市)综合实力大排名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发布 14城的66个城区及县(市)综合实力大排名
上海大都市圈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覆盖苏州、无锡等13座长三角城市。近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发布《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从经济发展竞争力、枢纽网络集聚力等5大维度,对14城的66个城区及县(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评价体系:5维度-24项指标
面向全新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圈”目标愿景,本年度指数从原先的偏重全球功能体系研判调整为综合发展实力评价,采取涵盖“经济发展竞争力、枢纽网络集聚力、产业科技创新力、文化交流影响力、绿色韧性保障力”5大维度的综合评价方法。指数强调对内生活力、综合运力、前沿制造、文化资源与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覆盖度,最终形成新一版“5维度-24指标”的指数评价体系。
图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2024评价维度示意
图2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评价维度调整
在经济发展竞争力维度,选取GDP总量及人均GDP、直接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生产性服务企业数量及关联、上市公司数量、每万人拥有经营主体数量5个典型指标。代表了城市在综合实力、国际输入、圈内链接、内生动力上的表现。
图3 经济发展竞争力维度指标遴选
在枢纽网络集聚力维度,选取进出口总额、综合货运量、综合客运量、高速公路密度、供应链数量5个典型指标。代表了城市在对外贸易、综合运力、设施网络、服务能力上的表现。
图4 枢纽网络集聚力维度指标遴选
在产业科技创新力维度,选取高学历人才数量、双一流及高等院校数量、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二产增加值、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7个典型指标。代表了城市在创新要素、创新转化、产业基础、高端制造上的表现。
图5 产业科技创新力维度指标遴选
在文化交流影响力维度,选取圈内人群流动规模、大麦网演出数量、高等级历史文化遗产数量3个典型指标。代表了城市在人文交往、文化资源上的表现。
图6 文化交流影响力维度指标遴选
在绿色韧性保障力维度,选取LEED建筑数量、NDVI绿化覆盖率、物种数量、消防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率4个典型指标。代表了城市在节能减排、生境质量、安全发展上的表现。
图7 绿色韧性保障力维度指标遴选
评价对象:14市66城
顺应都市圈“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化组织趋势,打破市级行政区划界限,城市指数研究以国土规划编制工作为抓手,将空间范围从“1+8”城市拓展为“1+13”城市。在新形势下,66个城区及县(市)单元开展了一体化协作的深层次探索。
图8 上海大都市圈66个评价单元范围示意
注:①上海市区范围包括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②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宣城市区范围指各市市辖区。
总排行榜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市区处于领先地位,各维度均位列第1。新入圈的杭州市区综合实力强劲,除枢纽网络集聚力维度外其他均位列第2。苏州市区、宁波市区、无锡市区、常州市区分别排名第3-6位。伴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的扩容,除杭州市区以外,绍兴市区强势进入前10名,泰州市区、盐城市区也纷纷排名前1/3强,显著增强了上海大都市圈第二圈层的综合实力。相较之下,江阴市、常熟市、嘉兴市区、湖州市区等作为昔日10强的有力竞争者,排名则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此外,邻沪跨界地区的排名差异也因评价范围的拓展而进一步扩大,协同之路压力与挑战并存,需要持续关注。
图9 2024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总排行榜
其中,上海市区、杭州市区、苏州市区位居前三;宁波市区、慈溪市、余姚市、宁海县、象山县的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5位、第30位、第37位、第46位。
榜单的评价体系
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中,不少核心城市成为“五边形战士”——上海市区的5大维度均位列都市圈第一;杭州市区除“枢纽网络集聚力”外均位居第二;宁波市区同样走“均衡发展”路线,并在“枢纽网络集聚力”“绿色韧性保障力”上保留“一技之长”……
从榜单中权重最高的“经济发展竞争力”看,宁波市区的排名位居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第4位,排在上海市区、杭州市区、苏州市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