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方法适应"空巢期":提前准备、转移重心、保持联系
3个方法适应"空巢期":提前准备、转移重心、保持联系
做人父母,难免会经历子女离家后的"空巢期",这个时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本文将介绍三种方法帮助父母适应空巢期,让心情尽快回归平静。
什么是空巢期?
空巢期是指父母在子女成长离家后,家中不再有子女居住的时期。在华人社会,通常从孩子到外地读书后,父母就开始经历空巢期的前奏曲,可能会担心孩子在外受到委屈。但至少在学生时期,孩子寒暑假还会回家,且如果家中还有其他孩子,空巢期的感受可能不会太深。但当子女都已开始工作、搬离原生家庭,这时期的空巢期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家庭转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由于家庭生活的重心发生了改变,父母10~20多年以子女为重的生活,转向以自我主体与伴侣为重,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甚至转换原本在家中的角色。
空巢期症状
空巢期症状的表现主要在心理层面:
- 焦虑与忧郁
- 情感上的失落感和空虚感
- 身份认同危机
其中的忧郁,可能进阶造成其他生理症状:
- 头痛
- 失眠
- 胸闷
- 消化不良
- 食欲不振
在家中的"人设"改变,过去是受子女依赖的照顾者,现在没有子女依附,容易感到自我价值低落,必须重新作为以自我为重的独立个体,却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空巢期与退休、更年期经常重叠,负面情绪让心理与生理状态相互影响,导致所有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谁最容易经历空巢期?
母亲——尤其是全职家庭主妇——最容易经历空巢期症候群。女性在家庭通常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尽管孩子已是成年人,在母亲眼里还是个小孩,一辈子都为他担心受怕。空巢期的到来说让母亲们自觉得失去价值,迷失未来方向,再加上更年期的不适,更是雪上加霜。平均需要一~两年的适应期,才能将心情调适完全。
适应空巢期方法1:提前准备
秉持正确观念
接受孩子成长和独立的现实,正是适应空巢期的第一步。在华人社会中,许多父母将儿女视为自身个体的延伸,而非独立个体。这个观念不但会在子女成长时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在他们独立搬离原生家庭后,父母面临空巢期时会更加痛苦。只要理解,子女离开父母是极其自然健康的事情,就可以大幅度缓解情感上的不舍与冲击。建议跟年龄相仿或有经验的父母讨论,寻求过来人的建议。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协助孩子离家后的准备,也是帮助自己适应空巢期的好方法。让孩子从小帮忙家务,把他们视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而不只是"被照顾者",父母的角色也不只是"照顾者",让彼此之间的照顾关系比例缩小。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做简单家务,例如折衣服、擦桌子等;到他们长大后可以传授洗衣服的诀窍、给予烹饪上的建议。直到孩子离家前,一点一滴地帮助他们,帮助他们为未来成年独立生活做准备,甚至在最后一哩路也可以帮他们搬家、整理新住所。
表面上看起来,是帮助孩子在没有父母照顾的环境也能生活得很好,但做这些行动的同时也正帮助你自己做好空巢期的准备。当你感受到孩子已长大,不用再为了日常小事为他们瞻前顾后,就能避免陷入照顾者的角色,将来孩子离家后,就能有效避免顿失生活重心的无力感。
适应空巢期方法2:转移重心
发展个人兴趣
很多人发现进入空巢期后,原本照顾子女的時間与精力无处安放,因此填补空白时间非常重要。其实父母应该将小孩离家独立视为一种祝福,因为只有在孩子离家后,父母才能完全脱离照顾者的角色,以自我为重,投入更多时间在兴趣爱好上。虽然在這时你可能发现,人生过去二十年中都以小孩为重,已经忘记自己喜欢什么,而感到郁闷、失去价值。不用担心,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全部有兴趣的東西都去试试看吧!
重拾事业
对于照顾孩子而暂停职业生涯的父母来说,空巢期是重返职场的好机会。空巢期与面临退休的时间点差不多,建议孩子刚离家时先不考虑退休,将重心放在工作与其他家人上,避免空巢期与退休两个巨大的生活变化同时发生,对于心情的打击太大。如果已经退休,面临孩子离家的空巢期,建议可以去社区大学进修,或参与副业兼职工作,打造充实的半退休生活。
适应空巢期方法3:保持联系
定期联络
父母与离家的孩子保持定期的联络关系,可以减少空巢期的孤独感受。为了避免双方忙于生活,随着时间渐行渐远,只剩下过年过节形式上的问候,除了在Line传群组讯息,也可以定期约定电话沟通或家庭聚餐。不要害羞,安排每周一次的通話吧!即使只是短暫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卻是維繫親子感情的好方法。
安排家庭旅行
以前跟孩子出游都是做照顾者的角色,现在在旅行中换父母成为被照顾的一方,何乐而不为?共同旅行不仅能创造美好回忆,也能增进亲子的关系。如果在行程安排上有不同意見難以統合,也可以考慮跟團旅遊,或選擇特殊的包套旅遊,例如郵輪旅遊就是老少咸宜的選擇。
结语
空巢期对于许多父母来说是一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适应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感到不舒服,但通过以上的三个方法,可以有效帮助你调整心态,迎接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