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农村学校的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一所农村学校的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设备设施整体薄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教育教学方法传统、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这是现在很多农村学校的现实情况。但也有的农村学校,在乡村振兴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2008年,位于四川省什邡市的隐峰中学和隐峰小学校因为地震而完全损毁,后在2010年2月,两所学校完成重建并经过整合,组建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四川省什邡市隐峰学校。
从整合到融合,经过14年的发展,隐峰学校现共有22个教学班,师生1100余人。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成长,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现代化,走出了一条高品质的农村九年一贯制道路,被评为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项目实验学校。本期《校长来了》,我们将对话四川省什邡市隐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文娟。来看一看,一所灾后重建整合的农村学校如何完成“华丽变身”。
聚焦课堂改革,让学习更有活力
“教育软实力存在短板、教师缺乏教育活力、教学成绩提升不足……”张文娟谈到了学校在整合之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归根来说,就是不能满足当地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状态需要被改变。”张文娟认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就是要解决问题,需要从自身特点与现状出发,积极探索,首先要做的,便是进行课堂改革,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隐峰学校将9年学习作为整体统一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做好中小学的无缝衔接教育。除了在模式上进行改革外,学校还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先学后教”,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对教材进行‘因地制宜’的处理,编写了隐峰学校导学案系列。”她谈到,导学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保证了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提前备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任务式学习活动,通过自学、互学等方法,把学习变成自己的事情,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习这件事在课堂上生长,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校彩绳飞扬艺术工作坊
重视素质教育,让优质资源走进来
除了教学方面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在张文娟看来,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素养?隐峰学校决定将优质的资源送进农村课堂。
“我们六七年级的学生,每周三下午都会进行空竹训练,每到那个时候,学生们热情高涨,人人一个空竹,操场上空竹声此起彼伏……”张文娟谈到了学校的非遗特色课程,“隐峰学校曾代表什邡空竹队前往多地开展活动交流,收到好评,空竹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了我校体育、美育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了我校的一张名片。”
据张文娟介绍,在隐峰学校,像空竹这样的特色课程活动还有很多,包括书法、阅读、非洲鼓等,“针对农村学校缺专职特色课程老师的现状,我们还会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资源,补齐短板,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课堂上,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在劳动教育方面,隐峰学校也充分利用了学校环境条件,“我们在校园内有一片‘希望花田’,我们将花田划分为不同板块,承包给各班级,学生们自己种植、培育、管理……还以此融合了多学科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环节,学到相关知识,见到有形的劳动成果,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生活之趣,劳动之美。”
张文娟总结道,“乡村振兴要靠教育筑牢根基,城乡教育不均衡一度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痛点’,隐峰学校正抓住“痛点”, 在教学改革上不掉队,在素质教育上不落伍,为村镇孩子们送上一份满意的农村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