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县陆军,鹿儿岛海军,看日本明治维新后军队中的“萨长藩阀”
山口县陆军,鹿儿岛海军,看日本明治维新后军队中的“萨长藩阀”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了富国强兵的进程,在国家的各个层面之上“脱亚入欧”,从政治经济到生活习俗事事都向西方学习。但是在最高层的军政核心圈中,依旧保持了长久的藩阀体制。政坛内阁中的枢要重臣不仅都享有高级爵位,同时籍贯出身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固定的地区,也就是在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中立下大功的萨摩藩和长州藩。在军内,更是出现了陆军将领几乎为长州藩主导,海军全部被萨摩藩掌控的局面。在“废藩置县”之后,长州藩改为了山口县,萨摩藩改为了鹿儿岛。在此之后“山口县陆军,鹿儿岛海军”就成为了日本军中的俗语和势力分布。这种局面一直到太平洋战争晚期才最终被打破,具体的情况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日本藩阀地理位置
倒幕运动中的功臣——萨摩藩与长州藩
日本自中古时期之后,一直是在幕府统治之下。后来地方开始做大,诸侯林立,各自为战。而萨摩藩和长州藩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两派在历史上曾经有很深的矛盾,比如1865年的禁门之变。在久住真也的《长州战争与德川将军:幕末时期畿内的政治空间》一书中记载:
“长州藩持激进的尊皇攘夷论,曾一度主导京都政局。1863年(文久3年),会津藩、萨摩藩等势力主导了八月十八日政变,长州藩在京都的驻防权力被解除,藩主毛利敬亲及其养子毛利元德被逐出京都,丧失了政治上的主导权。同时,在京都和大阪潜伏的数名长州藩尊皇攘夷派,以恢复长州藩势力为目指继续行动。”
这次冲突实际上也是埋下了日本之后数十年中陆军与海军矛盾冲突的伏笔。明治天皇即位后,这两藩在倒幕的大旗下重新走到了一起,开始共同讨伐幕府将军和其附庸势力。在经历了戊辰战争之后,倒幕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天皇也大力提拔有功之臣。因此萨摩藩和长州藩的代表进入了日本军政的上层,开始掌握大权。陆军方面,第一任陆军大臣(陆军卿)是山县有朋,他就出身于长州藩(山口县)。山县有朋也被誉为是日本陆军之父和日本军阀王国的缔造者。
日本陆军之父——山县有朋
海军方面也是如此,与山县有朋并立的海军卿是胜海舟,他是幕府海军的创建者。他依靠个人的威信在海军内德高望重,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权力。在海军省内真正掌握大权的是萨摩藩出身的川村纯义,而且也是在他的任期内,萨摩藩的势力扩张到了海军中的各个重要岗位。值得一提的是,川村纯义也是明治维新三杰之一,萨摩藩西乡隆盛的妹夫,最初他就是在西乡隆盛的推荐之下进入了长崎海军传习所。在田村荣太郎的《川村纯义中牟田仓之助传:明治海军的创始者》中记载:
“ 虽然后来旧幕臣出身的胜海舟历任海军大辅、海军卿,但在由萨摩阀把持各项关键岗位的海军,胜海舟仅仅是象征性的存在,川村纯义才是海军实质上的指导者和决策者,海军诸事皆取决于川村。”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海军内部的萨摩藩力量就此形成,并且得到了积极的延续。
川村纯义
日本内阁制出现之后,由于首相伊藤博文是山口县人。为了保证力量分布的均衡就提拔了萨摩藩出身的大山岩担任陆军大臣,但陆军内部的重要职务还基本上被山口县人掌握。比如山县有朋的弟子桂太郎就在大山岩左右担任了陆军次官,兼陆军省法官部长、军务局长。在1898-1900年,桂太郎取代了鹿儿岛出身的高岛鞆之助担任陆军大臣,更在1901年亲自上台组阁,出任首相,威望到达了巅峰。在桂太郎之后接任陆军大臣的儿玉源太郎和寺内正毅也都是山口县出身,山口县陆军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被铸就。海军方面则更为明显,自1885年第一届伊藤内阁开始,担任海军大臣的西乡从道、桦山资纪、仁礼景范、山本权兵卫无一例外都是鹿儿岛出身的。萨摩藩之中也出现了黑田清隆、松方正义等多位首相上台组阁。可以说明治、大正时期,萨长藩阀掌控军政的局面是很难被打破的。
从执政特点上来说,萨长藩阀是非常好战的执政联盟,其在位时期发动了多场对外侵略战争,打下了未来日本竞争世界霸权的基础。这种嗜血好战的因子也在当时的政坛中受到其他政治力量的批驳。但是就当时的日本而言,萨长藩阀功勋赫赫,上承天皇的意志统领百官,反对的声音很容易就会被消除。譬如鹿儿岛出身的桦山资纪在担任松方正义内阁的海军大臣时,面对议会反对者质疑政府被长州萨摩两方把持时,就曾经蛮横地大喊:“开口闭口就是‘萨长’政府,没有这个萨长政府,四千万生灵怎么活?”这一举动直接导致议会解散,政府垮台,桦山资纪背上了“蛮勇将军”的绰号而被转为预备役。这个事件可以从侧面证明,军方的狂热与萨长藩阀对于军政的把持是分不开的,即使进入到昭和时期,这种情况也是难以改变的。中原茂敏在《大东亚补给战》中记载:
“ 昭和元年(1926年)仅一周时间。1927年初,若槻礼次郎内阁因经济危机等原因宣告辞职。4月20日,政友会总裁田中义一大将出任第27届首相。田中义一山口县(原长州藩)人,于1918年、1923年两次担任陆军大臣,1925年退出现役任政友会总裁。
长州藩(山口县)人和萨摩藩(鹿儿岛)人在明治维新中建立了功勋,明治、大正时期的我国政府和陆、海军首脑大部由两藩的人担任。在1885年首届伊藤博文内阁到1926年第26届若槻礼次郎内阁的26届内阁中,长州、萨摩两藩的人前后担任15届内阁的首相,约占总数的60%;陆、海军大将(元帅)共出任10届内阁的首相,其中仅海军元帅加藤友三郎(广岛县)一人不是长州、萨摩藩人。”
正是在这一时期的政坛积淀,才真正将穷兵黩武的军事主义的色彩灌入了日本社会之中。为二战前的军国主义法西斯提供了土壤,不仅是在军政领域,更是蔓延到了整个日本民间。
蛮勇将军——桦山资纪
昭和时代开启之后,日本上层的“萨长藩阀”的色彩开始减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也逐渐开始淡化了原本的藩阀政治。但是,山口县出身的寺内寿一和鹿儿岛出身的野村志邦仍然在战时担任过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直至1945年,随着日本节节败退,日本的上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改变。日本史家坦言:
“ 陆、海军一体化没有形成,陆军于4月6日将本土划分为二个防区,东防区由第1总军(总军司令官杉山元元帅,福冈人)负责,西防区由第2总军(总军司令官畑俊六元帅,福岛人)负责;空中作战由航空总军(总军司令官河边正三大将,富山人)负责;海军因联合舰队在5月1日损失了大部分舰艇已撤销建制,建立海军总队,司令官为小泽治三郎中将(宫崎人)。最后的阵容是: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大将(大分人)、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大将(岩手人)、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大分人)、军令部总长丰田副武大将(大分人),首相铃木贯太郎海军大将(千叶人),陆军、海军和政府仍三足鼎立。这里注明司令官的籍贯,明治、大正时期那种以“山口县陆军,鹿儿岛海军”自豪的情况已完全变了。”
战争结束之后,日本政府受到了盟军的清算,很多政界高官都被列为战犯。日本的传统势力也完全受到了清洗,随着取缔爵位制度等相关措施的实行,日本历史上以“山口县陆军,鹿儿岛海军”为代表的“萨长藩阀”彻底进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
为何日本会出现“萨长藩阀”
首先,武人掌政的结果。在倒幕运动前后,曾经在日本国内出现过“公武一体”理论,也就是融合朝廷和幕府来压制当时的尊王攘夷运动。从明治维新之后的枢机重臣履历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日本实行了文武分立的制度,但是作为文官领袖的首相,却始终和军方都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伊藤博文是吉田松阴的弟子,而山县有朋、高杉晋作、玄坂久端等武士也是他的弟子。并且吉田松阴的理论后来还影响了众多的日本军人,成为了一时的理论高峰。正如前文援引的中原茂敏的数据统计,日本的首相中有很多都是职业军人出身。这事实上就打破了文武分离的现代政治体制,实际上还原到了以武人掌政为基础的强权政治。在二十世纪初,平民首相原敬上台组阁,被视为打破了长久以来的“萨长藩阀”体系。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原敬首相的结局正好印证了纯文人政府的脆弱性。按照日本的政治体系,首相应该是政府的首脑,但却公然被刺杀,这当中的深意耐人寻味。而且,“萨长藩阀”的精明之处在于它逐渐将自身的力量下移,在基层的重要岗位中很多都被藩阀所掌控。即使上层渐渐被淡化,但是权力依旧不可小觑。
文人首相原敬力量薄弱
其次,“萨长藩阀”始终围绕在天皇周围,掌握了政权的最核心之处,这也是它可以长期享有权力的原因。明治时期,“萨长藩阀”光芒万丈,能臣辈出。明治天皇也很乐于让他们长期掌握政权。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国家的前途一片光明,国力蒸蒸日上,国家内外也就逐渐忽略了“萨长藩阀”垄断政权的事实。到了大正时期,由于天皇本人的身体问题,当时的首相桂太郎(山口县人)成为了很多问题的决策者。桂太郎也被同时期的人称为“躲在龙袖背后的男人”,暗讽他权势熏天。在宇治敏彦编订的《日本首相列传-从伊藤博文到福田康夫》中记载:
“以尾崎行雄为首的234名议员提出弹劾桂太郎的决议案,强烈批判‘内阁总理大臣、公爵桂太郎本当身担重任,却屡烦圣敕,紊乱宫府之别,以权谋私,营结私党’云云。尾崎行雄在对决议案进行说明时指出:‘彼等以天皇为挡箭牌,以圣旨为子弹打击政敌。’”
这说明,萨长藩阀权力的延续和掌控了天皇有很深刻的关系。进入到裕仁天皇时期后,萨长藩阀的代表木户幸一作为天皇最信任的谋士和替身,充分延续了这一传统。他的祖父是长州藩出身的木户孝允,名列“明治维新”三杰之一。他的父亲木户孝正曾经担任日本皇室的“皇孙御养育挂”,负责抚养照料当时的皇孙裕仁、雍仁兄弟二人。这就使得木户家和日本皇室结下了一层特殊的情感。成年之后,木户幸一担任裕仁天皇的内大臣。日本初期为了保证天皇的神秘性,很多命令都是由内大臣负责传达,可以视为天皇的发言人。这个权力实际上是无限大的,甚至有人认为木户幸一当时的权力已经超越了首相。以至于他可以力捧当时的陆军中将东条英机升任大将,并且成为首相上台组阁。从历史长期看来,木户幸一实际上就是二战中日本“藩阀体制”的核心代表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全力支持,东条英机这位战争狂人才有出头的可能。所以,战后盟军判处木户幸一终生监禁,以示惩戒。
木户幸一
日本“萨长藩阀”对于后代历史的影响
“萨长藩阀”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日本陆军与海军的权力架构,也同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藩阀体制的核心在于代代相传的权力,不同于世袭的爵位,这种传承是隐性的。每一代政府当中都有“萨长藩阀”的代表人物,为了权力的分配而发声。这一点上甚至影响到了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关系。众所周知,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关系恶劣,在一些问题上纷争不断。特别是在经费、资源、人才等领域上的争夺与分配上的矛盾日益激烈,互相之间嘲讽揶揄更是家常便饭。归根究底,这种地缘上的偏见可能也是因素之一。但是当遇到一些重大问题时,陆军和海军之间也可以携手合作,协同作战,特别是在天皇下令准备对于英美开战之后。这也体现出了“忠君”是萨长藩阀内部的核心主轴,对于日本后期军国主义的膨胀有重大推动作用。
日本裕仁天皇
综上所述,日本在明治维新结束后重用萨摩藩和长州藩出身的文臣武将,军政两界一时之间被萨摩藩和长州藩的人所垄断。在军队内部,长州藩组织构建了陆军系统,萨摩藩设计建构了海军系统,并且长期在各军之中握有实权。从此在日本上层出现了“萨长藩阀”体系,这种力量集团通过紧紧围绕在天皇周围,形成了武人掌政的局面,并且实现了代际传承。在二战前后,这种体系的色彩淡化。但是出身长州藩的木户幸一依旧以内大臣的身份在天皇身边出谋划策,一力举荐了东条英机上台组阁,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负有重大责任。最终,随着日本战败,日本的“萨长藩阀”也随之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