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肉最不受欢迎?和其它家畜比起来,兔肉不好吃还可能会吃死人?
兔肉最不受欢迎?和其它家畜比起来,兔肉不好吃还可能会吃死人?
在中国,兔肉的食用情况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差异:四川是中国最大的兔肉产区,每年消耗数量巨大,然而一旦离开四川,中国各地很少将兔肉作为主要菜肴。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兔肉的真相 - 全面解析
兔子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历来占有一席之地,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我国就开始驯养兔子,在殷墟出土的大量兔型工艺品可以证明。
兔子在那个时代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会捕捉野生兔子作为食物,也养殖兔子以获取肉食,现今我们饲养的兔子,可能源自古代从西域传入的穴兔品种,已经在中国土生土长几千年。
中医学对兔肉的疗效赞不绝口,晋朝陶隐居就提到“兔肉为羹亦益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将兔肉归为“凉血、解热毒、利大肠”的佳品,历代医家多有称赞,可见兔肉在中医学中地位非凡。
兔肉作为一种常见的肉食,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营养丰富,有益健康,有人认为它单一营养,长期食用有害,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需要我们全面了解兔肉的营养成分和食用效果,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我们来看看兔肉与其他常见肉类的营养差异,数据显示,100克兔肉包含102千卡热量、19.7克蛋白质、2.2克脂肪,其中蛋白质丰富,脂肪极低。
与之相比,牛肉的热量略高但脂肪含量是兔肉的一半,兔肉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也远低于鸡肉和猪肉,由此可以看出,兔肉的营养结构非常均衡,胜过多数动物肉类。
如果细分不同部位,兔肉也各有特点,兔腿肉含铁量丰富,对贫血人士有益,兔肝富含维生素A,有利眼睛健康,兔心脏含CoQ10成分,可提高人体免疫力,综合来看,兔肉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又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头肩领先的健康肉食。
既然兔肉营养丰富,为何还有“兔肉综合征”的说法呢?这个传说来源于19世纪一个公司的员工在加拿大过冬时,尽管食用大量兔肉,还是有人死于营养不良。
原因在于当时困境中的他们只能吃兔肉,缺乏脂肪、维生素等其他营养,事实上,任何单一食物长期摄入都会导致健康问题,这种情况充其量只能说明饮食需要多样化,而非兔肉有问题。
现代营养学强调膳食要多样化,任何肉类都不宜成为长期使用的食材,兔肉本身的营养结构很优质,但也需要搭配蔬菜水果等其他食物,方能提供全面营养,单吃兔肉导致的问题,实与兔肉无关,全在不合理的饮食方式。
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对兔肉的耐受性,有人反映吃多了兔肉会有身体异味,这其实和任何肉食过量都有可能发生,肉食过量导致体质酸化、皮脂分泌增加,才产生异味,解决方法是合理搭配其他食物,不要偏食。
但部分人可能对兔肉中某些成分较敏感,导致易感异味或其他反应,这属个体体质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对兔肉不耐受的人可以改食其他肉类,而非扣上兔肉有害的帽子。
兔肉的营养价值不亚于其他常见肉类,摄入适量的兔肉有益健康,传言兔肉有害源于非科学的个案,不能代表兔肉的整体食用安全性,合理饮食搭配,兔肉可以成为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好选择。
虽然兔肉本身营养丰富,但也需要注意不要长期单一食用兔肉,会导致其他营养成分的缺乏,应搭配不同食物,使日常饮食营养均衡。
兔肉属于寒性食物,脾胃虚寒的人不宜过量食用, 兔肉虽低脂肪,但也不宜无限制地大量食用。
只要合理食用兔肉,不但无害,反而对健康大有裨益,让我们正确认识这种营养丰富的健康美食。
为何兔肉并没有那么普及
兔肉虽然蛋白质高、脂肪低,是一道很好的健身美食,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兔肉并没有那么普及?
兔子不易驯化,性情敏感,兔子性情敏感、胆小,野生兔子极难驯服,即使将野兔圈养起来,也难以完全驯化。
很容易受惊吓而死亡,有农民表示,他们曾经抓到几只野生山兔,结果它们通过自杀的方式逃脱了,可见,野生兔子具有极强的逃脱欲望和战斗力。
兔子养殖难度大,容易生病,兔子需精心喂养,否则很容易拉肚子、胃胀气,甚至生病死亡,比如,兔子吃到沾水的猪草就会拉肚子。
它们对饲料的品质要求很高,不同兔子对食物的耐受力也有差异,兔子繁殖能力强,但养活它们非常不容易,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养殖成本。
兔肉出肉率低,兔肉的出肉率只有25%-35%,远低于猪(70-80%)、牛(35-50%)、羊(40-55%)等,肉量很少,不如其他肉类丰富。
地域文化影响消费,中国南方有“女人不能吃兔肉”的传统观念,认为会影响生育,江浙沪地区民众也较少吃兔肉,真正有吃兔肉习惯的仅限于四川、重庆、贵州等少数地区。
兔肉价格高,兔肉价格通常要比猪牛羊肉贵上一倍以上,如猪肉20-40元/斤,兔肉则需要80元以上,这也大大限制了消费量。
由于兔子不易驯化、养殖成本高、出肉率低以及地域文化影响,尽管兔肉营养丰富,但市场规模仍小,难以真正普及开来。
没有一只兔兔能离开四川
四川人对兔子的热爱,源于悠久的养兔历史,20世纪50年代,为赚取外汇,四川大力发展养兔业,靠着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
加上政策支持,四川兔子数量激增,四川养兔量超过2000万只,屡创新高,成为全国第一养兔大省。
兔子数量暴涨,带来大量兔头等副产品,四川人想出个妙计,通过“吃”来解决兔头,重油重辣的川菜正好中和了兔肉的寡淡,各种兔肉美食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后,吃兔子在民间流行开来,兔腰串串、兔火锅等成为食客新宠。
四川人对兔肉的热爱令人震惊,2016年,四川吃掉约3亿只兔子,占全国兔肉消费的七成还多,等于每9秒就吃一只,本地兔肉供不应求,三分之一还靠进口,数据显示,四川每年需从外引进近亿只兔子,满足本地巨大消费需求。
在四川,兔子几乎全身上下都吃得到,兔头、兔肝、兔腿、兔腰等部位,红烧、爆炒、凉拌,种类繁多,问四川人兔子吃法有多少种,他们能掰着手指头一个个数过来。
兔肉在四川已经成为一种地方文化,与辣椒文化和麻辣烫文化一道,成为四川独特的风土人情,吃兔子不再仅仅是解决肉食的需求,更是一种仪式和生活方式。
四川人可以为了一款兔肉美食大老远跑到餐厅,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兔肉火锅店往往人潮汹涌,要想吃到,得提早预约,一到春节,四川人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兔肉,因为兔子意味着吉祥如意。
兔子产业已成为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成都郊区遍布兔肉养殖场,供应四川和周边省份的兔肉需求,兔肉加工厂将兔肉制成各种方便食用的产品,如兔肉罐头、兔肉干、兔肉酱等,销往全国各地,在四川,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吃到兔肉,24小时营业的兔肉夜市和小吃店满足四川人对兔肉的无尽渴望。
兔兔这么可爱,但在四川,它却是人们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宠物,没有一只兔子能逃离四川人的盘中餐,四川人已将兔肉烹饪推向另一个高度,兔子已成为四川的文化符号,与麻辣烫、夜市一道,构成四川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