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划时代”量子计算芯片受科学家质疑,拓扑量子离应用还有多远|新科普
微软“划时代”量子计算芯片受科学家质疑,拓扑量子离应用还有多远|新科普
“核弹级成果!”“标志着量子计算领域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昨天,关于微软公司发布“Majorana 1”量子计算芯片的新闻在网上热传,很多报道充满了溢美之词。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在社交平台上写道:“我们相信,这一突破将使我们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不是像有些人预测的需要几十年,而是几年。”
量子计算机被誉为科学的“圣杯”,在材料设计、药物发现、组合优化等专业领域具有远超经典计算机的潜力,全球很多科研团队在这一前沿领域进行探索。目前,还没有一款量子计算机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微软的“Majorana 1”芯片是否意味着这种未来计算机即将成熟?多位科学家给出了倾向否定的观点。
多位科学家对微软成果持谨慎态度
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文森特·穆里克说:“从根本上讲,微软追求的基于拓扑马约拉纳(Majorana)量子比特构建量子计算机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与穆里克否定微软的技术路线不同,奥地利克洛斯特新堡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乔治斯·卡察罗斯表示:“在没有看到关于量子比特操作的更多数据情况下,我没什么可评论的。”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李晓鹏也觉得,这项科研成果有夸大宣传之嫌。“我看到报道上说,微软未来将把100万个量子比特塞进一颗芯片,但我怀疑他们连1个量子门也没实现。”他在看了微软团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后说:“他们在文章中承认,还不确定通过干涉测量检测到的低能态是否具有拓扑性质。”
微软发布的“Majorana 1”量子计算芯片
虽然有夸大宣传之嫌,但微软在过去近20年里持续研发拓扑量子计算,相关论文昨天登上《自然》,也实属不易。李晓鹏介绍,量子计算机研发有多条技术路线,如超导、光量子、离子阱、中性原子、半导体离子点。拓扑是其中一条技术路线,目前总体上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离实现应用还有很长距离。因此,微软昨天宣布“这一突破将使我们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不是像有些人预测的需要几十年,而是几年”,着实让一些科学家感到不可思议。
据了解,微软拓扑量子团队在成果发布上一直比较激进。去年,他们将一篇论文投给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被拒收后,又投给美国物理学期刊《物理审查B》,结果也被拒收。令科学界惊讶的是,这家大企业科研团队让律师介入,要求《物理审查B》刊登他们的论文。在法律压力下,论文终于发表。
拓扑量子计算芯片有何独特性能
微软发布拓扑量子计算芯片后,很多网民“不明觉厉”,问什么是拓扑量子计算?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解释,数学中有一个名为“拓扑不变量”的概念。比如一个橡皮圈,无论如何拉伸或扭曲它,只要不将其剪断,它始终保持一个闭环的本质特征,这就是“拓扑不变量”。
“拓扑不变量”示意图(来源:Robert Brook/Science Photo Library)
在量子计算机领域,科学家借鉴“拓扑不变量”思路,把量子信息编码在具有拓扑特性的系统中,并通过“编织”操作处理这些信息。“在拓扑量子计算系统里,2条长度为微米级的纳米线可以编码1个拓扑量子比特,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编织两条丝线一样。”李晓鹏说。
研发量子计算机的一大难点,是微观世界中的量子比特十分脆弱,容易受外界扰动影响,导致计算出错。与其他量子计算技术路线相比,拓扑量子计算的最大优势,是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轻微的扰动(比如“编织”纳米线时抖了一下),只要不破坏“编织”的基本模式,计算结果就不会受到影响。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微软研制出“Majorana 1”量子计算芯片。之所以取名“Majorana”,是因为他们使用“马约拉纳任意子”作为纳米线两端的粒子。193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提出猜想: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基本粒子,它就是它自己的反粒子。在微观世界里,通常一种粒子会对应一种反粒子,就像电子和正电子是一对。而马约拉纳费米子打破了这个规则——它“照镜子”时看到的反粒子,就是它自己。
马约拉纳费米子的正粒子=反粒子(来源:上海科技馆)
丁洪介绍,科学家发现在“拓扑超导体”这类特殊材料中,可以创造出一种具有马约拉纳费米子特性的准粒子“马约拉纳任意子”。这种准粒子不是基本粒子,而是材料中电子的集体行为表现。就像水波不是基本粒子,而是水分子集体运动的结果。在拓扑超导体中,“马约拉纳任意子”具有“拓扑不变量”的特性,即使材料形状或外部环境发生局部变化,这种特性依然能保持稳定,所以是构建量子计算机的理想选择。
在拓扑量子计算领域,丁洪团队发现“铁基超导体”具有特殊的拓扑性质,可以容纳“马约拉纳任意子”。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他们已在这种材料中观察到“马约拉纳任意子”。这位院士说:“如果我们未来能学会控制和编织这些粒子,就可以制造出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单元——拓扑量子比特。这将是推动量子计算机发展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