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朝“改稻为桑”,怎会没成大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朝“改稻为桑”,怎会没成大势?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4245266_120789158

明朝嘉靖年间,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朝廷采纳严嵩父子的建议,推行“改稻为桑”政策,试图通过扩大丝绸出口来增加财政收入。然而,这一政策最终未能持续实施。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实施效果和失败原因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一政策的成败得失。

一、鼓励种植纺织作物由来已久

立国之初,明太祖就下令,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由此可以看出,大明在建立初期,就对经济作物的重视与厚爱。

蚕桑丝织业在封建社会是主要的副业,历来为封建统治者重视,农、桑的兴废一直被当作政治是否清明的标志。

以至于后来,由于传入中国的棉花由于适应力更强、加工操作更方便与之竞争,才形成了中国纺织行业的双子星时代。

二、交通便捷,促进桑叶种植的扩大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形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大好局面,特别是稻米种植发达的南方,形成了无法撼动的重要存在。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什么行业都应该以满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为首要前提。这个时候的江南地区水域交通十分便捷,湖广顺长江水路,可将体积大不易储存的粮食迅速运抵太湖流域的缺粮区,在交通上,这个地区因为“改稻为桑”所损失的粮食种植问题,使得更多地区可以更好的兼顾发展与生存的问题,避免出现食不果腹的饥荒问题出现。

与此同时,朝廷也不再用行政强制措施征收江南两浙定额的漕粮,允许用外地购入的粮食充赋。农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对农民征收赋役主要是以田产的有无为依据,有田产的人便有了正式而固定的户籍,于是便有承担赋役的义务。

农民小土地私有产权制度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封建王朝开国之初,都会自行选择“让利于民”政策,让小农经济有喘气修养的时机。这个时候的小农经济,虽然单薄但是并不单调。

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自给自足成为难题

“好的政策,最怕底层念歪了经”。王朝稳定之后,既得利益者的王侯将相阶层开始欺压百姓。

一浪强过一浪的土地兼并,使得王朝小农经济遭受重创。大地主豪绅、特权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顾大量土地,还不断里外勾结,修改王朝的税负政策,将需要缴纳的赋役转嫁到农民的头上。

赋税徭役和地租剥削令“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地”的农民成为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流民。

公元1398年,千余个县中,百亩以上的地主已经少于10余户。开国不过50年光景,皇家就光明正大地滥用权力,做出错误示范,使得有权有势者都投身到了争名夺利,鱼肉百姓的队伍中去了。

由此从明朝开国全国征税的土地有800多万顷,到1503年已缩减为420万顷,减少近半。政府控制下的征税土地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能够照顾好自己已经实属不易,就去找出始建于精力发展桑丝种植就成为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一般的虚无缥缈的事情,而这个时候,王朝也不会再有丝织业的兴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