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的春节为什么翻译成Spring festival?
申遗成功的春节为什么翻译成Spring festival?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引发了关于春节翻译方式的讨论。为什么联合国将春节翻译为"Spring Festival"?这种翻译方式背后有何深意?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其命名为"Spring Festival"。这一决定引发了关于春节翻译方式的讨论。春节期间,民间常用的翻译方式包括"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Spring Festival"和"Chunjie"。
事实上,在申请春节列入联合国假期时,联合国曾建议使用"Lunar New Year",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坚持使用"Spring Festival"。目前,中国官方媒体的传播中,"Spring Festival"优先,"Chinese Lunar New Year"紧随其后。未来,中国外交部和新华社可能会继续推动使用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翻译方式。
为什么选择"Spring Festival"
这一选择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在联合国将农历春节列为联合国假期时,曾引发广泛讨论。当时,不少中国籍职员建议使用"Lunar New Year"而非"Chinese New Year",以争取其他庆祝农历新年的亚洲国家支持。当时,共有12个会员国共同申请,其中包括韩国、新加坡和越南。
然而,新华社在报道时采用了巧妙的翻译策略。在标题中使用"Spring Festival",而在正文中解释为"The Lunar New Year, or Spring Festival",逐步建立起这两个词的联系。外交部在回应时也采用了相似策略,用英语解释为"The Lunar New Year, or what we call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
"Spring Festival"的优势
选择"Spring Festival"有其独特优势:
- 文化内涵:这个翻译不仅体现了春节作为春季庆典的含义,还避免了直接的国别归属,便于其他文化接受。
- 申遗策略:此次申遗活动是单独由中国发起,"Spring Festival"作为专有名词被联合国采纳,为后续的文化推广奠定了基础。
- 官方应用:在新华社的重大报道中,已开始将"Spring Festival"与"Chinese Lunar New Year"并列使用,显示出官方媒体的翻译策略正在调整。
未来趋势
从目前观察到的官方用词趋势来看,"Spring Festival"的使用频率正在逐步增加,而"Lunar New Year"的使用则在减少,尤其是在国内重要报道中。这种变化可能预示着未来官方将更倾向于使用"Spring Festival",并逐步将其与"Chinese Lunar New Year"关联起来。
这种策略体现了中国在文化输出方面的智慧。通过先建立共识,再逐步引导,最终确立文化符号的主导权。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文化竞争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