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故事会》:那些早集里的热闹温暖,至今仍是他们的日常
《赶集故事会》:那些早集里的热闹温暖,至今仍是他们的日常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人生一串》,从《风味人间》到《早餐中国》,一直以来,美食似乎是最受观众青睐的题材之一。除了展现美食的色香味和制作方式,为了减少同质化,越来越多的美食纪录片开始聚焦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与情感,也在探索着更多别出心裁的切入角度,如借助“酸”字串联起各个以酸味食物为代表的乡村的《小酸村》、选取国内典型环境中孕育的滋补性食材的《万物滋养》等。
赶集:乡镇的传统民间风俗
而由《早餐中国》原班团队制作出品的烟火气新作——六集“野生”纪录片《赶集故事会》,则将镜头对准了集市美食,挖掘民间大集上新奇的人、物、事。
赶集,是乡镇的传统民间风俗,劳动人民在一定的周期聚集,进行一场热热闹闹的物资交流大会。就像《赶集故事会》中展现的,山东费县大集上香浓的羊汤,陕西焦岱大集的“碳水”包括麻花、花馍和红豆黑米饭,海南兴隆大集能实现水果自由,沈阳造化大集除了蘸酱还有修锁、修鞋又卖书的汪大爷……还有形状像鸭子的土豆、土味的花布,集市上不需要标准美,美食和货品总是这样朴实无华。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电商崛起的今天,吆喝不绝、熙熙攘攘的朴素集市是一代人的乡愁与童年回忆。人们怀恋的,不仅是乡土集市的那一份“实惠”,更是其中的“人情味”“烟火气”。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从因丈夫的表白而羞涩的“羊汤姐”到自卖自夸的卖歪瓜崔大哥,从在手机前手舞足蹈的豪爽白酒大姐到想做“真心英雄”的耿总,从对羊汤赞不绝口却被英文难倒的小男孩到手把手教陌生人如何划拳的大叔,《赶集故事会》之所以以“故事会”为题,便是因为其通过摄像的视角,带领观众在赶集的过程中,聆听集市摊贩们的悲欢喜乐,沉浸式感受集市上的众生百态,仿佛欣赏着一幅缓缓展开的乡土大集版“清明上河图”。
独特的“打开方式”
《赶集故事会》的“打开方式”是独特的。短视频横行的当下,赶集这种在城市化进程中渐渐被潮流抛下的古老商业形态,却因浓缩着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竟在旅游和美食博主们的探店流量之下,开始回归年轻人的视野,成为新的旅游“时尚”。该片迎合年轻人的观影习惯,将短视频思维融入创作中,追求“用破碎化对抗破碎化,用破碎化成全破碎化”——学习博主的方式,用碎片化的表达,打破观众对于长纪录片的刻板印象。五个短小精悍的故事片段紧凑而快节奏地在每集30分钟中排列组合,不同口味的故事串在一起,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不断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为了保证真实性,传统的纪录片通常尽量避免导演的介入,以确保拍摄事物的自然发生,而《赶集故事会》却尝试跳出纪录片“绝对客观性”的限制中,几组导演“散落”在同一个集市,在现场抓拍不一样的故事。在成片中,摄像“陈铁憨”举着摄像机大喇喇地出现在镜头里,流连于每个摊子前,轮番试吃、与摊主闲聊、与买家交流经验;而屏幕前的观众,也仿佛亲自慢悠悠地穿行在集市中,和每一个摊主打照面,耳旁是买家们的讨价还价和路人们的话家常,全片具备了一种旅游片才有的陪同感。
温情的叙事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一些纪录片喜欢“煽情”和“上价值”,《赶集故事会》选择的主角都是普通人,没有夸张的戏剧化表达,并刻意弱化了苦难的部分,观众很少能在其中看见哭泣的画面。以第一集为例,“羊汤姐”左手虎口经历过八次缝合,因为丈夫身体不好而一人扛起重担用,本是值得“大卖眼泪”、渲染夫妻情深的大好时机,在片中却得到及时控制、点到为止,并通过几组路人们对“爱情是什么”这样尴尬的采访问题无奈摆手的反应镜头、三轮车大叔一句粗犷的《天仙配》以及白酒大姐夫妻俩“女强男弱”的搞笑互动,巧妙转移了情绪和话题,迅速将观众带进了下一个故事。就像卖鸡大娘轻松的一句“卖不出去下集继续卖嘛!”平常的生活不就是如此过吗?坎坷和甜蜜交织,没有人一直苦大仇深,也不会生硬地矫情。用导演王圣志自己的话说,他一直拍的都是“过日子”,《赶集故事会》用趣味幽默的镜头语言,去讲述邻里街坊的日常生活,用摊主和路人们的金句笑点传达乐观的、恬静的、松弛的人生价值观,让纪录片呈现出真诚、温暖和生机的色调。
一幅乡土大集版的“清明上河图”
著有《浪食记》的作家王恺评论道:“人人都有过往,但又都不说过往,情深总在人群背后才流露而出。”集市上中的人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普罗大众,过着与我们别无二致的柴米油盐的生活;相比于大城市的琳琅满目,集市上的货品也并不算精致规整,而是充满乡村的“原生态”和“熟悉感”。《赶集故事会》的镜头从集市美食摇向人群的背后,短暂地与人物的过往或现在相遇,寥寥数笔,描摹一种朴实与琐碎,在看似普通的日常烟火中,透着简单而独属于亲历者的美好和深情。而这一帧帧平凡的画面连在一起,便是一幅乡土大集版的“清明上河图”。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