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忽视的“肿”——淋巴水肿
容易被忽视的“肿”——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约有2亿人受其困扰。随着恶性肿瘤患者数量的增加,继发性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这种疾病虽然发展缓慢,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淋巴水肿的定义、表现、治疗和预防措施。
什么是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是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这种功能障碍是由富含蛋白质的液体从血管系统移动到组织间隙引起的,分为原发性淋巴水肿和继发性淋巴水肿。
原发性淋巴水肿多由于遗传因素引起,而继发性淋巴水肿多由于丝虫病、手术损伤、肿瘤压迫、放疗损伤等因素引发。据世卫组织统计,目前全球约2亿人患有淋巴水肿。
随着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和(或)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不断增多,继发性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据文献报道,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在20%~50%,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约25%,头颈部肿瘤术后的发生率在22%~56%。
淋巴水肿有哪些表现?
国际淋巴学会将淋巴水肿分为4期:
0期,也称潜伏期
表现:淋巴系统受损,但无明显症状。患者可能感觉局部有点沉重或疲劳,但没有明显肿胀。1期(可逆期)
表现:肿胀开始出现,通常在早晨较轻,晚上较重。按压皮肤会出现凹痕,但能较快恢复,肿胀较轻,但患肢可见饱满,指压轻度凹陷性水肿。2期(临床不可逆期)
表现:局部组织变硬,可见明显肿胀,指压后非凹陷水肿。3期(象皮肿)
表现:临床橡皮病,指压后非凹陷水肿,自觉上肢“沉重”或“饱满”,不能戴戒指和手表,手或上肢肿胀持续全天,反复皮肤感染和蜂窝炎。
淋巴水肿如何治疗?
早预防、早发现与早期康复管理是治疗淋巴水肿的关键,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期,疾病的治疗会随着病情进展而愈加困难,目前,淋巴水肿治疗首选综合消肿治疗(CDT)。
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DT)是近年来国内外积极推广的一项先进、有效、安全、运用广泛的淋巴水肿治疗方法,CDT是一种以手法淋巴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皮肤管理、功能锻炼等多种方法为一体的淋巴水肿国际标准疗法。需要注意的是,CDT治疗必须经由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淋巴水肿治疗师来实施。
肿瘤术后如何预防淋巴水肿?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保持理想体重、维持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锻炼可以降低患淋巴水肿的风险。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进行重复性动作,如单手提重物、甩胳膊、长时间站或坐等。
进行皮肤护理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使用无刺激性的水质和清洁剂清洗皮肤后,需使用合适的药膏或乳液保湿,一般推荐使用中性或弱酸性润肤露。避免皮肤过于干燥。尽量避免强烈日光照射,夏季外出时应打伞、穿浅色衣服并使用遮光防晒剂。当接触漂白液或化学制品时,应穿戴手套。
避免潜在损伤风险
避免于患肢行抽血、注射、输液、测血压等操作,这些操作会使局部血液骤增、淋巴回流受阻从而增加患淋巴水肿的风险。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针刺、刮伤、烧烫伤、蚊虫叮咬、宠物抓伤、光脚在沙滩上行走等容易造成局部皮肤损伤从而增加感染机率的行为。
定期检查和自我监测
定期检查肢体的围度、颜色、温度、感觉或皮肤的任何变化,出现感染迹象,如皮疹、发红、疼痛、局部皮温升高等症状时及时与专业人员联系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外周淋巴水肿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2.《妇科肿瘤治疗后下肢淋巴水肿专家共识(2021版)》
3.《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