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防 | 电信网络诈骗的应对策略与实践路径
金融安防 | 电信网络诈骗的应对策略与实践路径
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公害,不仅严重威胁着民众的财产安全,还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与经济秩序的和谐稳定。银行作为资金流通的核心环节,在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类型、危害及特点入手,深入分析其防范与打击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类型、危害及特点
主要类型
利诱类诈骗:利用人性贪婪,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渠道广泛散布虚假信息,如高收益投资、无抵押低息贷款、虚构中奖等,诱惑受害者上钩。
假冒类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银行职员或亲友等可信身份,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精心设计骗局,要求受害者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技术类诈骗:借助技术手段创建钓鱼网站或植入恶意软件,通过网络链接或短信引诱用户点击或下载,盗取个人信息和账户资料。
虚拟类诈骗:虚构高盈利的投资项目或交易平台,如虚假的股票、期货群、数字货币投资,利用受害者对新兴技术如区块链的不熟悉,诱导其进行投资。
其他类诈骗:涵盖利用电信网络进行的其他生活消费相关的欺诈行为,如虚假服务费收取、假冒公共服务通知等。
危害
财产损失与社会影响加剧: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成功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达43.7万起,尽管取得了这些成绩,频繁的诈骗信息骚扰仍然是公众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社会稳定面临的严峻挑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因其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成为易于模仿和扩散的违法行径,进而催生出错综复杂的“黑色产业链”。
信任危机与社会信用体系受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犯罪分子通过冒充受害者熟人、官方客服乃至公检法机构,利用人们对权威与亲密关系的信任进行诈骗,这不仅直接导致个体经济损失,更深层次地侵蚀了社会信任的根基。
显著特征
手段隐蔽灵活,迭代迅速:诈骗分子紧跟网络技术演进的步伐,不断升级其诈骗手段,使之更为隐秘多变。
组织架构精密,易于扩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高度的组织化与精细化。犯罪集团内部结构严谨,成员间分工明确,从信息采集、电话拨打、银行卡供应到资金转移等多个环节协同作业,形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犯罪产业链。
智能化倾向明显,针对性强:科技进步不仅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便利,也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智能化”武器。目前,虚假App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形式之一,占比超过60%。
银行工作人员进入社区向居民宣传并发放相关金融安全手册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范与打击面临的挑战
时空界限模糊,匿名追踪难:互联网交易的全球化特性使得诈骗活动能够轻易跨越国界,增加了防范和追踪的难度。
数据标准缺失,电子证据脆弱: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数据留存标准各异,不同平台间的数据格式、内容和保存期限的差异,给事后调查分析可疑交易数据设置了障碍。
资金追踪艰难,犯罪主体隐蔽:犯罪分子使用虚拟身份,使得确认犯罪主体和具体行为变得复杂,难以实施精准打击。
深化电信网络反诈工作的策略路径
针对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严峻形势,构建全面的反诈策略至关重要。以下是对提升反诈工作实效的策略建议,旨在从法律制度、公众意识、金融监管、技术防护和国际合作五个维度,形成合力,共同围剿电信网络诈骗。
- 强化法制基础,消除犯罪土壤
- 统一法律规范,确保经济、行政、司法、金融及电信网络管理各领域的法律细则协调一致。
- 提升案件侦破与追赃效能,依托高科技手段,优化反诈骗快速反应机制。
- 增强法规执行力,对已确认的诈骗分子实施最严厉的法律制裁。
- 增强民众防骗意识,构建全民反诈防线
- 构建多元化宣传矩阵,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公共场所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定期发布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与防范指南。
- 鼓励公众下载并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利用其内置的预警功能,提前识别并拦截潜在的诈骗电话和短信。
- 建立简便高效的举报受理系统,确保公众在发现诈骗线索时能够快速、便捷地向公安机关或其他相关部门报告。
- 强化金融安全体系,保护民众财产
- 在金融行业内全面推行实名制认证,构建多层次风险评估模型,识别异常交易模式。
- 鼓励金融机构及支付平台采用最新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升级风险防控体系。
- 加强对金融行业员工的反诈骗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警觉性和应对能力。
- 优化客户服务流程,对大额交易、异常交易等设置额外验证环节,确保交易的安全性。
- 构建技术防护网,实现智能反诈
- 电信网络行业应着手制定并严格执行一套全面的安全标准和评估体系。
- 构建由公安、银行、电信运营商及互联网企业组成的反诈联盟,建立高效的数据共享平台。
- 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识别诈骗模式和行为特征,实现对潜在诈骗活动的早期预警。
- 深化国际合作,织密全球反诈网
- 积极推动国际法律和司法协作,参与制定或签署多边条约与协议。
- 依托现有的国际警务合作机制,构建集中的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情报共享平台。
- 定期组织跨国联合行动,针对特定的诈骗团伙或高风险区域,通过联合侦查、同步收网等方式,集中力量打击跨境诈骗犯罪。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12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