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行到五味:五行视角下五味的深度解析
从五行到五味:五行视角下五味的深度解析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宇宙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并认为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理论不仅应用于自然界的解释,还广泛应用于医学、饮食、农业等多个领域。其中,五行与五味(酸、苦、甘、辛、咸)的关系,更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五行的角度,深入解析五味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子产说:“气构成五味。”郑玄说:“能通过口腔感知的是五味,能通过鼻子感知的是五臭(气味)。”《礼记·月令》说:“春季,它的味道是酸味,它的气味是膻味,这是木的气味。”《说文解字》说:“膻,是羊的气味。春天万物的气味与羊的气味相类似。木对应的味道是酸,是因为象征着东方万物生长。酸,是钻的意思,说的是万物钻破地面生长出来。五味中要有酸味才能通达。”《元命苞》说:“酸的意思是开端,气开始生发,专心致志于自身的开端。”
《礼记》说:“夏季,它的味道是苦味,它的气味是焦味。”火对应的味道是苦,是因为南方主宰着万物的生长养育。苦味,是用来生长养育万物的,五味中需要有苦味,才能用来滋养万物。《元命苞》说:“苦,是要经过勤苦才能有所养。”《方言》说:“苦,是畅快的意思。”气味是焦味,是因为阳气蒸腾涌动,像燎火的气味。许慎说:“焦,是火烧东西,有烧焦燃烧的气味,和夏天的气息相同。”
《礼记》说:“季夏(夏末),它的味道是甘味,它的气味是香味。”土的味道是甘味,是因为中央具有中和的特性,甘味是甜美的。《元命苞》说:“甘,是饮食常常说安于这种味道。甘味是五味的主味,就如同土与其他四行相调和而成一样。”气味是香味,是因为土的气味以香为主。许慎说:“土得到了中和之气,所以有香味。”
《礼记》说:“秋季,它的气味是腥味,它的味道是辛味。”西方有肃杀之气所以有腥味。许慎说:“未成熟的气味是腥味,西方属金的气象就像这样。”味道是辛味,是因为万物得到辛味就会枯萎凋零。也有人说,这是新旧交替的“新”的辛味,旧的事物都已结束,新的事物已经长成,所以叫“新”。《元命苞》说:“阴气有害所以有辛味,有肃杀的含义所以辛味有刺激感,是阴气使它这样的。”
《礼记》说:“冬季,它的味道是咸味,它的气味是腐朽味。”腐朽味,是水的气味,若有若无,说明气味微弱。也有人说,水是承受污垢浊物的,所以它的气味是腐朽的。许慎说:“腐朽腐烂的气味,北方的气息和这个相同。”味道是咸味,是因为北方的事物多有咸味,是用来使它们坚固的,就像五味中有了咸味万物才能坚固。许慎说:“咸,是'衔’的意思。”《元命苞》说:“咸,是'镰’的意思,'镰’,是清的意思。因为是极寒的气息,所以使它清而且咸。”
郑玄说:“五味中,醋是酸的,酒是苦的,蜜是甘的,姜是辛的,盐是咸的。”《黄帝甲乙经》说:“谷物方面,米是甘味,麻子是酸味,大豆是咸味,麦是苦味,黍是辛味。另一种说法是,稻米是辛味。水果方面,枣是甘味,李是酸味,栗子是咸味,杏是苦味,桃是辛味。蔬菜方面,葵菜是甘味,韭菜是酸味,豆叶是咸味,薤菜是苦味,葱是辛味。牲畜方面,牛是甘味,狗是酸味,猪是咸味,羊是苦味,鸡是辛味。”
《本草》说:“矿物方面,玉是甘味,金是辛味,雄黄是苦味,空青是酸味,赤石脂是咸味。草药方面,茯苓是甘味,桂心是辛味,天门冬是苦味,五味子是酸味,玄参是咸味。虫类方面,蜚零是甘味,蚿虫是辛味,蚺蛇是苦味,伊威是酸味,蜥蜴是咸味。药和食物的例子很多,暂且大略地列举这些来匹配五味,这些都是由五行之气所产生的。气有偏性,所以它们的味道就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五谷方面,有芒的用来匹配木,松散的用来匹配火,有荚房的用来匹配金,有豆荚的用来匹配水,聚集的用来匹配土。有芒的,像大小麦之类;松散的,像糜子、黍子之类;有荚房的,像胡麻之类;有豆荚的,像大小豆之类;聚集的,像稷、粟之类。有芒的,取它锋芒纤细修长的特点,就像木生长出来像锋芒一样。松散的,“散”是舒展的意思,就像火气温暖使万物舒展。有荚房的,“房”是方正的意思,就像金能裁割,物体形状方正。有豆荚的,“荚”是狭长的意思,就像水流长而且狭长。聚集的,“萃”是聚集的意思,就像万物都聚集在土中才能发挥作用。
五果方面,有籽的用来匹配木,有核的用来匹配火,有皮的用来匹配金,有壳的用来匹配水,有果房的用来匹配土。有籽的,像梨之类;有核的,像桃、李之类;有皮的,像柑橘之类;有壳的,像胡桃、栗子之类;有果房的,像葡萄之类。有籽的,取它含有润泽的特点,就像木生长出来光泽温润,籽实茂盛。有核的,取它在果肉里面不能吃的特点,就像火的阴性在内部,没有什么能容纳它。有皮的,取它厚而且紧的特点,就像金气衰老,万物到了西方就紧缩。有壳的,取它果肉在里面能吃的特点,就像水的阳性在内部,能够容纳东西。有果房的,取它结聚的特点就像土,万物都聚集在一起。这就是总体论述谷物和水果来匹配五味,大致就像前面解释的那样。
《月令》说:“春季吃麦和羊,麦有外壳(孚甲),所以属于木。羊是属火的牲畜,春天的气息还比较寒冷,吃这些来安定性情。夏季吃豆和鸡,豆有外壳而且坚硬,符合水的特性。鸡是属木的牲畜,所以是炎热的时候吃的。中央时节(季夏)吃稷和牛,稷是谷物之长,牛是属土的牲畜,因为它们味道甘美调和,所以与这个时节相应。秋季吃麻和狗,麻属于金,狗也是属金的牲畜,所以顺应秋季。冬季吃黍和猪,黍舒展松散属于火,猪是属水的牲畜,兼具水火的特性,所以作为冬季的食物。
这五种食物,含义有所不同。春天还寒冷,吃温热的食物;夏天正炎热,吃寒凉的食物。这个意思是可以解释的,甘味调和,所以随时都适用,这也可以解释。秋冬这两种食物,应该吃温热的,为什么不是温热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按照蔡邕的解释,只是说食物味道相互适宜,就没有疑问了。如果按照郑玄的解释,确实没有完全说清楚。现在扩展郑玄的说法,少阳、太阳,它们的气是舒展发散的;少阴、太阴,它们的气是收敛闭藏的。所以河上公解释《老子》说,躁动的气在上面,阳气潜伏在下面,所以寒冷;平静的气在上面,阴气潜伏在下面,所以炎热。人体的阴阳,道理也是这样。春夏气舒展发散,阳气开发,适合吃温热的食物来调和阴气;秋冬气收敛闭藏,阳气在体内,适合吃寒凉的食物来调节阳气。冬天兼具水火的特性,又和秋天不同,正是因为在闭藏的时候,情况比秋天更甚,所以同时用了水火特性的食物。
现在又拿《黄帝甲乙经》的说法和郑玄的说法对比,稍微有些不一致。《黄帝甲乙经》认为羊和麦都是苦味,都是火的味道,郑玄说羊是属火的牲畜,同时认为麦属于木,这是取麦有外壳的形状,在使用温热食物方面还是相同的。《黄帝甲乙经》认为豆是咸味,鸡是辛味,郑玄说豆符合水的特性相同,鸡属木不同,这是取鸡在天将亮时鸣叫,接近寅时(属木)的缘故,而且鸡振动羽翼,有阳性的特点,那么鸡作为酉时的鸟类(属金)才是实际情况。《黄帝甲乙经》认为麻和狗都是酸味,郑玄认为麻和狗都属金,酸是木的味道,用木的味道来调节金气,用少阳的气味来调节少阴的气,从道理上是可以说通的,但是金又来调节金气,恐怕违背了调和适宜的原则。《黄帝甲乙经》认为黍是辛味,猪是咸味,郑玄说猪符合水的特性相同,黍属火不同,这是说黍颜色红、性质热,所以认为属火。
如果按照郑玄的意思,就像前面解释的那样。如果按照《黄帝甲乙经》和《明堂月令》的意思,夏天吃的食物应该是凉的,是想用来调节炎热暑气和郁积的毒气;冬天吃的食物也是寒凉的,是为了去除体内潜藏的热气。春天寒冷吃温热食物,这两种意思没有不同。秋天用少阳来调和少阴,因为有肃杀之气,所以用相生的味道来相互补充。郑玄的说法完全背离了这些。
《周礼·天官》说:“凡是调和味道,春天多酸味,夏天多苦味,秋天多辛味,冬天多咸味,再用滑润和甘味来调节。”解释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应该顺应时节的气息,春天吃东西需要多些酸味,夏天吃东西需要多些苦味。另一种说法是,“多”是过量的意思,春天吃了过量的酸味,应该减少咸味;夏天吃了过量的苦味,应该减少酸味。所以后面一句说,用滑润和甘味来调节。现在依照前面的解释,四季的味道,各自顺应时节气息所应当的,所以随着时节有咸、苦、酸、辛味,这是滋养身体适宜的。土既然处于中央,统领承载着四方的财物,所以四季的味道都要兼顾,需要用甘味来调节。
又说:“配合膳食所适宜的,牛适合搭配稌(稌就是稻),羊适合搭配黍,猪适合搭配稷,狗适合搭配粱,鸟类适合搭配麦,鱼适合搭配菰(菰就是雕胡)。凡是君子的饮食,常常按照这个来。”
凡是药物,酸味滋养骨骼,苦味滋养气,甘味滋养肌肉,辛味滋养筋脉,咸味滋养血脉,这都是相互辅助的道理。
《河图》说:“人如果无节制地吃咸味食物,会使肾气过盛,心气衰弱。无节制地吃甘味食物,会使脾气过盛,肾气衰弱。无节制地吃苦味食物,会使心气过盛,肺气衰弱。无节制地吃酸味食物,会使肝气过盛,脾气衰弱。”这是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克制的道理。
《黄帝养生经》说:“酸味入肝,辛味发散,苦味入心,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病在筋脉,不要吃酸味食物;病在气,不要吃辛味食物;病在骨骼,不要吃咸味食物;病在血液,不要吃苦味食物;病在肌肉,不要吃甘味食物。如果因为口味喜好而吃这些食物,不可以多吃,一定会伤害自己,所以叫做'五贼’。”
又说:“肝病禁止吃辛味食物,心病禁止吃咸味食物,脾病禁止吃酸味食物,肺病禁止吃苦味食物,肾病禁止吃甘味食物。”这些都是五脏所厌恶的味道,所以要禁止。
又说:“肺病适合吃糯米饭、牛肉、枣、葵菜;心病适合吃麦、羊肉、杏、薤菜;肾病适合吃大豆、黄黍、猪肉、豆叶;肝病适合吃麻、狗肉、李、韭菜;脾病适合吃鸡肉、桃、黍、葱。”这五种适合吃的食物,肝、心、肾三个脏器充实,所以各自用它们的本味来滋补;脾、肺虚弱,所以用它们相生相克中母子相养的关系来调养。
《春秋潜潭巴》说:“五味滋养五脏,咸味滋养肝,酸味滋养心,苦味滋养脾,甘味滋养肺,辛味滋养肾。”《养生经》说:“肝对应的颜色是青色,适合吃咸味食物,如稻米、牛肉、枣;心对应的颜色是赤色,适合吃酸味食物,如狗肉、李;肺对应的颜色是白色,适合吃甘味食物,如麦、羊肉、杏;脾对应的颜色是黄色,适合吃苦味食物,如大豆、猪肉、粟;肾对应的颜色是黑色,适合吃辛味食物,如黍、鸡肉。”这五种食物,都是用能生养的味道来滋养它所生的脏器(子脏器)。
又说:“五味进入口中,各自有走向,也各自会导致一些病症。酸味走向筋脉,吃多了会让人癃闭(小便不通畅);咸味走向血液,吃多了会让人口渴;辛味走向气,吃多了会让人内心空虚;苦味走向骨骼,吃多了会让人肌肉痉挛;甘味走向皮肤,吃多了会让人恶心。辛味发散,酸味收敛,甘味缓和,苦味坚固,咸味滋润。五谷是用来滋养身体的,五果是用来辅助的,五畜是用来增益的,食物的气味相互配合来食用,要顺应四季和五脏的适宜情况。”
又说:“人脸色发黄适合吃甘味食物,脸色发青适合吃酸味食物,脸色发黑适合吃咸味食物,脸色发红适合吃苦味食物,脸色发白适合吃辛味食物。”这些都是依照身体本体所适宜的。
《家语》说:“以水为食的,善于游泳而且能耐受寒冷;以土为食的,没有心机而且呼吸不停;以木为食的,力气大但不善于治理事务;以草为食的,善于奔跑但比较愚笨;吃桑叶的,会吐丝变成蛾;吃肉的,勇敢;吸食空气的,神明而且长寿;吃谷物的,聪慧灵巧;不进食的,不死而且具有神奇的能力。”这些都是食物气味的类别,所以附带着叙述这些。五味的解释,例子很多不能全部列举,经典中所阐明的可以解释的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