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章丘为什么能打造出这么好的铁锅~
追根溯源,章丘为什么能打造出这么好的铁锅~
章丘铁锅因《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而走红,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令人称道。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为您揭示章丘为何能打造出如此优质的铁锅,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匠人故事。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播出
章丘铁锅瞬间刷屏了朋友圈
铁锅更是一锅难求
关于章丘铁锅各种各样的报道也是扑面而来
今天我们追根溯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下
为什么章丘能打造这么好的铁锅
又是哪些人打造了这么好的铁锅
章丘冶铁历史悠久源于汉代,是闻名全国的“铁匠之乡”。以东平陵为中心,在方圆百里有着丰富的铁矿、石灰石、耐火土、煤炭等矿产资源,为冶铁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东平陵城是我国冶铁业的重要发源地。汉代的东平陵城不仅是济南地区的统治中心,更是一处著名的工业基地,尤以冶铁业发达著称于世。
东平陵城始建于战国,历经两汉。汉武帝时,在全国设铁官48处,山东占了12处。而在章丘县境就有平陵城(今平陵城遗址)和唐冶(现划归历城)两处。汉代铁官标志,都是用铁官作坊所在地的地名作代表的。当时汉代东平陵城为全国著名的冶铁业中心,冶铁技术先进发达。
2006年,东平陵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平陵城冶铁区发掘现场
在东平陵城发掘出来的熔铁炉
在东平陵城发掘出来的锻打炉
熔铁块
发掘出来的铁条
汉代的行军锅(该图片取自网络,章丘文物工作者在东平陵城遗址曾经采集到铁锅)
龙山文化博物馆展示的东平陵城熔铁炉模型
汉代的铁器,上方画像石的拓片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冶铁的劳动场景。
《后汉书·韩棱传》记载:“……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
上文记载的济南椎成剑就出自与章丘铁匠之手,由此可见章丘冶铁业的发达、章丘铁匠手艺的高超。
章丘铁锅同样是出自于这些有着高超技艺的章丘铁匠之手。
章丘自古有"三多":打铁师傅多、出门商人多、中药店铺多。形容这里铁匠众多,过去有歌谣作证:"庄庄净是叮当响,锤点压过寺庙钟;家家不用打鸣鸡,锤声连连报五更。过去是"一人生火,全家打铁;祖辈相传,子孙续接。旧时,多为"老少炉"(丈夫掌钳,妻子拉火,儿子抡锤)、同辈炉、亲友炉。上世纪50年代初统计,章丘境内人口为73万,约有38万人以打铁养家糊口。童谣唱道:"毛嫩小子学打铁,挣了零钱腰里掖;回家塞给二爹娘,赶集籴粮不挨饿。"
过去,有首民谣是这样描述铁匠干活的:"早打锄板午打镢,汗洗衣衫溻半截;夏打镰刀秋打筢,累得腰酸脊背驼;后晌开工不掌灯,省下油钱买窝窝……"。有很多师傅技艺精湛,在铁匠行业中称魁夺冠、独树一帜。如李明贞制作的"徘徊月牙镰"有"连割百亩谷子不卷刃"之美誉;砚池村吴运茂出产的轻便耐用炒勺,有"锻打三万六千捶,勺底铮明颜色白"之美言(炒勺即为炒菜用的铁锅);埠村"双葫芦"菜刀名传泉城,需要"见面先交钱,五天把货还",产品成为畅销货。师傅也由此名扬遐迩。他们大都有定点、命名的铁匠铺。
胶东、河北,鲁西、关东,章丘铁匠约占铁匠人数的五分之三。在东北有民谣唱曰:"关东红炉多如林,一听口音章丘人……"
1938年以后,章丘铁匠大部搭伙为伍,投入军工生产,为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生产兵器。当时有歌谣记之:"章丘铁匠改了行,深山密林建厂房;不打锨镢造刀枪,专杀鬼子蒋匪帮。"如桑园刘家章师傅手艺绝妙、威望高,他组织起30多盘红炉,为章丘武工队制造"五七"快枪、掷弹筒,仅一个月的工夫便生产出160支"捷克式"快枪,45支"马步枪"等;袁庄师傅袁绍德资历老,人缘好,他一人便征集了160余名铁匠师傅,利用土方妙法,凭借手工人力,生产出"挂牌撸子"(短枪)、转盘机枪;东沟头村的解统斌师傅秘密建立了地下造枪厂,在一无图纸参照,二缺机械设备的简陋车间里,神奇地诞生了小型迫击炮、三八式大盖枪……像这样隐藏身份的军工铁匠,当时章丘有中、小型团伙57帮,为抗日、抗战胜利提供了及时的援助和坚定的保障。
1947年底,章丘已是解放区。有一首歌谣表现出铁匠翻身当家作主的欢悦景象:"土改喜煞铁匠帮,分了良田又领房;铁匠铺子有了家,打跑铁的回故乡……"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出农业要走合作化道路,当时以村为单位组织的铁业合作社780余支,成为恢复和壮大农业生产强有力的"后勤部"。有歌谣赞曰:"炉火照得东方亮,锤声如鼓震天响;造出农具一排排,就像队伍排成行。"
今天,曾经辉煌的章丘铁匠们
有的仍坚持着传统的技艺
守望着历史
有的采用了高科技的锻造技术
创造着未来
他们都在为章丘的发展与腾飞
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