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看嘉兴丨王店:千年梅里长水穿,宝藏小镇万象新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王店:千年梅里长水穿,宝藏小镇万象新
王店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镇。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现代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镇,探寻它的千年魅力。
古镇,是嘉兴文旅的响亮名片,也是宝贵资源。近年来,嘉兴以多元的业态,丰富的内涵,不断强化古镇的历史连接、文化连接、经济连接和人文连接,持续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历史与现代相映生辉,嘉兴古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古镇看嘉兴”已成为嘉兴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寻·千年地标
长水塘畔曝书亭
一塘一亭见人文渊薮
“王店因商而起,因商而兴,它的富庶离不开长水塘。”沿着河塘漫步,头顶的夏蝉正躲在茂密的树叶间鸣叫,水流平缓的长水塘千年如一日地流淌着,河畔偶来的微风,轻轻拂过朱建兵。
“80后”朱建兵是土生土长的王店人,多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在他的印象里,长水塘打小便是人们出行、运输的交通要道。“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经常跟着爸妈坐船卖粮,长水塘是最宽敞、最常去的一条河道。长大后才知道,它原来是大运河的重要支流,从南向北贯穿王店,古时的繁荣商业便聚集在河流两岸。”
长水塘是嘉兴境内最古老的河流之一,连接着京杭大运河。早在春秋时期,嘉兴便被称为“长水”。两千年来,长水塘映照着历史长河中独属嘉禾的璀璨瞬间,也见证了王店古镇繁华似锦。
四部尚书杜臻、浙西词派重要开创者李良年、清末“硕学通儒”沈曾植……悠悠塘水沉淀深厚人文,明清以来王店文风鼎盛,饱学之士层出不穷,但最具代表性的还属“一代文宗”朱彝尊。
“‘月暗千重树,风微一叶舟’,当时月光昏暗,树影重重,微风轻拂下,一叶小舟在湖面上轻轻摇曳……”暑意正盛,在朱彝尊的故居曝书亭,宋平正带着孩子们边走边讲解朱彝尊的生平经历,说话间谈到了五言律诗《长水晓行》。
“朱彝尊是谁”“这里是他的家吗”“这首诗好美,写得哪里的场景”……掩映的园林、美丽的诗句引得孩子们忍不住连连发问。
原来朱彝尊“性癖好竹”,在王店修建了一处住宅取名“竹垞”。而彼时往来王店的水路必由长水塘入梅溪。朱彝尊对长水塘情有独钟,相关诗联繁多,长水畔的曝书亭更见证了朱彝尊的“浪漫”。
这支“探访小队”的领头人叫宋平,他是当地中学的语文老师,也是朱彝尊的“铁粉”。正值暑假,宋平约定了几个学生一道从8公里外骑车而来,专程来“见见”朱彝尊。
“传说朱彝尊藏书八万卷,因为江南总是潮湿多雨,所以他常把书搬出来晒晒太阳防止发霉。这个亭子因朱彝尊的《曝书亭集》闻名。”他指着眼前斗拱相接、四面临空的亭子,对学生介绍道,倾慕之情显而易见。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曝书亭距今已有328年历史。历经风风雨雨,在宋平等人眼里,曝书亭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只见“他”四周竹树交荫,蔚然深秀,古朴与雅致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恰似主人朱彝尊之风骨:长脸短髭,一身布衣,虽形销骨立,却足见其爱书爱竹、崇慕高洁的品性。
文化是梅里古镇·王店的灵魂。据编纂传世的《梅里诗集》及其续集,辑录了当地元、明、清诗人达488家之多,诗作4729首,而人们自己结集的诗词专集则不计其数,此地人文之渊薮可见一斑。
千年运河,清波一脉通古今。众多支流将江南编织成了密布的水网,长水塘与这个南方小镇血脉相连。塘水之畔,曝书亭犹在,无数名人“酿造”的先进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都烙印在王店前行的进程之中,犹如小镇心脏中一颗颗闪亮的星钻,把握着时代发展的脉络。
访·古镇新貌
老粮仓摇身一变
小家电转型“顶”起千亿市场
“这里就是曾经运粮的码头,到丰收的时候人多嘞,一排一排装满了粮的水泥船挨着岸边停靠,整个河面上密密麻麻都是船!”站在长水塘畔的码头边,朱建兵记忆里谷物的香气又开始在鼻尖弥漫,小时往粮仓运粮的场景历历在目,一是因为场面宏大,二则是由于卖粮的收益可以换点肉食等好东西。
饱满干燥的稻子从水上运来,接着便一担一担被挑往粮仓。在长水塘东岸,14个尖顶圆筒的苏式粮仓整齐排列,这里便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王店及周边地区粮食集中储存及运输中转的重要设施。
“明朝万历年间,嘉兴知县在王店、新丰等四大镇上建立常平仓,作为储备粮库。”据《嘉兴市志》记载,长水塘航线是王店市河通往海宁的主要航道,河面平均宽30米,底宽12米,可通航80吨级船舶。
朱建兵介绍,自古以来王店稻田密布、鱼米丰饶,能充分利用水路运输粮食,沿河而建的粮仓群便是大运河漕运史的有力实证。
到了1952年,由苏联专家督造的粮仓群开始建设,层高8.15米,直径12米。“据当时的粮仓老工人回忆,一个粮仓筒可以存放约50万斤粮食,从数量和体量上都可见当年规模。”
而如今,粮仓群的“储存功能”逐渐湮灭,粮仓却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明天我要去粮仓上培训班,妈妈早上记得喊我!”“又要出片又要有纪念意义,今年婚纱照就在粮仓拍吧?”“每周三粮仓收藏品市场都有集市,这回可不能错过……”2017年开始,王店陆续对粮仓群附属房屋进行改造提升,并利用附属建筑打造了一个集展陈、体验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可谓是人气颇旺。
古镇新貌,既要守住家底,也要走出新路。在大运河的浸润下,王店人敢闯敢拼的精神世代相传,推动了当地产业从名声大噪的“海鸥电扇”等小家电,转型升级至集成装饰产业,“顶”起了千亿市场。
从王店东高速口下来1公里,就到了王店小家电的起源地——凤珍村。“吊顶渠道配件”“闪光点照明”“五金配件”……记者一行惊讶地发现:气派的一幢幢联排住宅楼下,就是一个个有关家电的小型展示间。
据《王店镇志》记载,早在1923年,王店就诞生了电器工业。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凤珍村开启了电器发展之路,很多村民从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慢慢办起了大公司。
“1986年11月23日,拿到了‘王店松良五金厂’的营业执照,就在春夏秋冬都光脚走路的日子里开始了创业路。”姚松良是从凤珍村走出的企业家,干过泥水工、管道工、机修工的他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个18岁的农村娃毅然决定要打拼出一番新天地。
“当时那不能叫‘拼’了,完全是把命都压进去了!拿着家里到处借来的700块钱,全家家当都在我身上,如何发展好呢?”当时,年轻的姚松良有些迷茫;如今,年近花甲的姚松良又觉得感慨,回忆起来是“有点伤心有点激动又有点幸运”。
从买了冲床为海鸥电扇供货配件起家,姚松良自称“抓住了一次又一次春风”。走过了浴霸、集成吊顶、全屋整装,可以说王店小家电的三次关键转折,姚松良都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如今,王店作为全国集成装饰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集成装饰企业800多家,全国专卖店近2万家,市场占有率高达70%……而创新链的助力,又使得王店从“制造”向“智造”升级。
“创新是我们每天的主题,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如果人生不去创新,不敢尝试,不愿与时俱进,那一定是时代的淘汰者。”正如姚松良所说,不管是集成装饰产业还是高端纺织、保温新材、光伏新材料等新型主导产业,王店的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是朝着“智”胜之路大踏步前进。
老粮仓摇身一变焕新颜,从漕运悠悠化身千年运河新的见证者;逐浪新潮,从“海鸥飞进中南海”的故事讲起,王店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笃行不怠,抓住“创新”“智慧”“与时俱进”……在广阔天地中继续澎湃高质量发展力量。
续·千年文脉
以梅为媒
乡村振兴有点“甜”
在长水塘进入王店流域的起点南梅村,有一样活动,在冬春时节堪称王店最“火”,是什么?线索给到这个程度,不少当地人都会告诉你:去赏梅!
“去王店,赴一场‘香雪海’之约”“万株梅花开了!撑起整个早春的颜值!”“美到震撼,第一缕梅香来了……”每到年初,朋友圈里王店便是妥妥的“顶流”,赏梅、拍照、打卡,谁要是没去一趟王店,怕是这个早春都过不踏实。
赏梅胜地虽多,但直接以“梅”为图腾的,怕是只有“千年梅里”王店古镇了。《嘉禾志》有云:“植梅百亩,聚货交易,始称王店。”王店梅花最早也是源自一个“铁粉”——王逵。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王逵时任嘉兴镇遏使,因喜爱梅花,遂在河边广植梅树,雅称“梅溪”,村落则称“梅里”,河的南面开辟百亩梅园。
“溪上梅花舍后开,市南新酒酦新醅。”自古文人皆爱梅,朱彝尊也曾在雪后饮酒作诗,赏梅花在溪上盛放,千年古镇梅里的绝美景色跃然纸上。“以梅为媒,整个王店镇以梅花作为自身文化符号的象征,近年来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完善软硬件设施和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王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梅村的梅花是王店开得最好的,我和几个小姐妹年年都会约着骑电瓶车一起过来,玩得很开心。”来自洪合的沈阿姨在朋友圈发道。王店因梅而兴,梅花已然成为王店的一种象征,其中赏梅又以南梅村、建林村为胜。20多个品种、10000多株梅花,红梅娇艳动人,白梅高洁在枝,暗暗浮动的梅香要将人一整个俘获。
好风景扮靓“梅”好生活。以南梅村为例,作为王店镇“品重梅溪”和美乡村示范带串起的“明珠”之一,南梅村以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打造了具有高辨识度的“梅”文化品牌,每年春天举办王店赏梅季活动。
“寻一味,追一城!凌晨3点已经出发千岛湖,下午回店,亲们等我带回最新鲜的食材!”每每出发前,南梅村一家农家乐的老板高王伟总会在抖音上发个动态。200公里、700公里,凌晨2点、凌晨4点……为了追求原生态,高王伟饭店里的蔬菜、鱼虾都是当天进货,那一口“新鲜”“本味”吸引了无数回头客。
高王伟生在南梅、长在南梅,原本在王店镇上开饭店,后来还接触过集成吊顶生意。2020年,眼看着在美丽乡村建设、王店“梅文化”发祥地品牌的打造下,家乡越变越美,人气越来越高,高王伟也坐不住了。“村里的平台已经搭好了,也不是小时候那个没有一条像样路的小村庄了,我想回家创业,在家门口好好工作。”
(王店镇供图)
说干就干,改造老旧厂房办公室,寻找食材来源,装修店面……40岁出头的高王伟是越干越起劲。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不少嘉兴市区和周边地区游客来南梅村旅游,品尝地道农家菜,平常再承接一些村里的大小喜酒,“我的农家乐生意一点儿不比在外面打拼差!”高王伟喜滋滋地说。
此外,还有红联村的牛花花小镇、庄安村的葡萄共富馆、镇中村的艺术乡建……从“梅文化”生发开来,王店“品重梅溪”和美乡村示范片区进一步培育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打造集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于一体的乡村建设典范。
源于植梅,兴于集市,王店古镇正在“梅文化”的浸润下新潮涌动、万象更新,在与运河的相遇中赓续文脉、激发自信。江河交汇,舳舻千里,大运河虽依旧静默无言,却在无形中搭载着“梅”好生活越行越近,王店也不断传承好运河文化、激活运河经济、享受运河生活,让“河”的故事焕发新魅力。
点击查看此前系列报道: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石门:120°运河湾续写“好地方”传奇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崇福:宋韵古城看崇福,千年风华焕新生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长安:融杭新城,追“潮”千年续繁华!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濮院:“日出万匹绸”,时尚第一镇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新塍:千年静谧与现代生机交织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月河:其水弯弯抱城而过,古今悠悠焕发新生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油车港:一镇秀水藏古今,新潮涌动麟湖畔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千年乌镇借“运”崛起,乘“数”而上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新仓:盐灶烟火通古今,一条运河话沧海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澉浦:古城古堰诉千年,海盐腔里唱古今
中国古镇看嘉兴 | 王江泾:运河入浙第一镇,长虹桥边续写芳华
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佳盛佳淳 钮玮南 金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