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病句修改”题:示例与分析(之二)
中考“病句修改”题:示例与分析(之二)
在中考语文考试中,病句修改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病句修改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更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病句修改的相关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这一考点。
有人认为,中考修改病句占分低,而且未必年年考,不必花时间去打理。这样理解就片面了。学会修改病句,这不仅仅是应对中考题,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技能,因为你只有认识病句、会改病句,才能避免在习作中出现病句,从而提高习作水平,提升作文分值。可见,学好并掌握病句修改的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病句常见类型有:用词不当、前后矛盾、重复赘余、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等。
中考常考的考点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
中考常见的题型主要是两种:
①客观选择题,要求识别病句或病因;
②主观题,要求修改语病。
辨析病句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凭借语感来发现病灶,即发现语病的所在位置。考题也会告诉你某个句子有语病,但语病在什么地方,就要靠自己去寻找了,你只有找到了这个病灶所在的位置,你才能确定语句的病症,然后再对症下药。
语感很重要,当某个病句进入你的阅读视野时,总会感觉挺别扭的,那么,那多读几遍,就会发现问题所在。比如,当你反复读“这个目标一定要实现不可”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怪怪的,当你停下来,凭借语感判断时,就会发现病因,那就是“杂糅”。修改的方法:要么是说“这个目标一定要实现”,要么是说“这个目标非实现不可”,而把两个句式混杂在一起,那就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
再如,当你读了“我走了大约40分钟左右”这句话时,是不是也怪怪的。凭借语感你就可以看出“大约”与“左右”一起用,是多余的,是犯了重复累赘的病语。修改的方法就是保留其中的一个即可。
因此,建议同学们在修改病句时,先靠语感找出病症之处,然后思考其病因与修改方法。
语感的培养在于平时的阅读思考,只有阅读多了,并能够“学而思”,那么,既能够提升修改病句的能力,更能提升阅读能力,就是提升阅读速度,提高阅读理解力,那么,在做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
其实,说来说去,学好语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增加阅读量,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思考,如果在读书思考中,能够伴随着做一些读书笔记,那真是益处多多,让你快速提升语文的整体素质。
至于修改病句的具体方法,也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法分析法。初中阶段已经逐步涉及主谓宾、定状补的语法分析了,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去识别病句。比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通过语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句的主谓宾是“北京是季节”。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北京”怎么能是“季节”呢?“秋天”才是“季节”呢!
这个语病叫做“搭配不当”,具体说,是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因此,应该把“秋天”与“北京”对调一下,这就变成了“北京的秋天是美丽的季节”。
有的同学会说,这个句子能不能改为“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地方”呢?
我的回答是:这样也是可以的,因为“北京是地方”是搭配得当的。
再看下面两个句子:1.通过老师的讲解,给我启发很大;2.在他的帮助下,使我进步很快。
这两句都有一个共同的语病,通过语法分析可知,它们都没有主语,也就是缺少主语,病因属于“成分残缺”。修改的方法有两种:或者删掉介词“通过”和“在……下”,让“老师的讲解”和“他的帮助”做主语;或者删掉动词“给”和“使”,让“我”做主语。
二是逻辑分析法。这个要从语义上来着手,就是当感觉句子的意思不合乎现实,违背了生活逻辑,那就是有逻辑问题了,而逻辑问题往往是来自否定词多余。比如“睡眠三忌:一忌不要生气,二忌不要过饱,三忌不要受凉”。这就把意思说反了,因为“忌”就是一种否定,是“不要”的意思,后面再用“不要”,就把意思说反了,因此,要把“不要”去掉,或者把第一个“忌”改为“不要”,同时把“一”“二”“三”后面的“忌”删掉。
再如: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以免不出现事故。这句话也是说反了,“以免”就是一种否定,其意思是“以免除”“以避免”,而再加一个否定词,那就把意思说反了。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要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只要说“以免发生事故”就行了,而加上一个“不”,变成了“以免不发生”,其意思就是“要发生”了。
这种不合乎逻辑的表达,问题出在否定词误用,或者说否定词多余。像“禁止”“防止”“忌”“避免”“以免”这样的词语,本身就有否定的意思,其后不能再用否定词了,否则,就变成了双重否定,意思就是肯定了。修改时,只要删掉一个否定词就可以了。因此,这类句子的病因称之为“否定多余”,属于上述几种类型中的“重复赘余”。
下面还是通过历年的中考试题来进行分析解说吧。
①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成功发射并研制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
B.今年6月11日,我市将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C.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今年6月底京沪高铁曲阜东站正式通车为标志和起点,济宁也将步入“高铁时代”。
解析:此题答案是B。
A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发射并研制”应该改为“研制并发射”,因为“研制”在前,而“发射”在后,这两个动作有前后相承的关系。在遇到一系列动作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其前后顺序是否得当。
C的语病是成分残缺,就是缺少主语,因为用了一个动词“使”,结果就把句子的主语给整没了,修改的方法是删掉动词“使”,让“我”做主语。凡是此类题目中,出现了“使”,以及介词“通过”“在”等的时候,就要考虑是否缺少主语,因为这样的动词、介词很容易把主语遮盖住了,只有删掉它们,主语才能凸显出来。
D句的毛病是句式杂糅。有两种改法:要么是删掉“为标志和起点”;要么是在句首加个“以”字,使“以”与后面的“为”相组合。
②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解析:此题答案是D。
A句中的语病是语序不当。“保护并了解”改为“了解并保护”,因为“了解”与“保护”是有着前后相承的关系的,是先有“了解”,然后才能有“保护”。
B句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句中的前面有“是否”,而后面缺少与之相应搭配的词,应该在后句中的“在于”后面,加上“能否”。还有一种改法是,直接删掉句中的“是否”。
C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掉句中的“在”与“下”就可以了,这样,就让“设计和建造”做主语。
③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B.昨日,记者从省国土部门获悉,我省已全面启动今年灾害防治。
C.游览者必然也不会不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解析:此题答案是A。
B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句中缺少宾语,就是动词“启动”的后面缺少相应的宾语,应该在最后加上“工作”,让“工作”做“启动”的宾语。
C句的语病是重复赘余。句中“不会不”是双重否定,意思是“会”,而从句意来看,是想表达“不会忽略”的,而“不会不忽略”的意思就变成“会忽略”了。因此,要把多余的“不”即第二个“不”删掉。
D句中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句中的前面有“能否”,而后面缺少与之相应搭配的词,应该在后句中的“有关部门”后面,加上“能否”。还有一种改法是,直接删掉句中的“能否”。
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眉山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解析:此题答案是C。
A句的语病是重复赘余。句中的“防止”就含有“使不发生”的意思,再加上“不再”,就是重复否定了,把意思说反了。修改的方法有两种:要么删掉“防止”,要么删掉“不再”。
B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句中缺少宾语,就是动词“增强”的后面缺少相应的宾语,应该在最后加上“意识”,让“意识”做“增强”的宾语。
C句的语病是重复赘余。句中“不会不”是双重否定,意思是“会”,而从句意来看,是想表达“不会忽略”的,而“不会不忽略”的意思就变成“会忽略”了。因此,要把多余的“不”即第二个“不”删掉。
D句中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句中的后面有“是否”,而前面缺少与之相应搭配的词,应该在前句中的“能够”改为“能否”。注意:此句只有这一改法,因为句中有“衡量”,不宜删掉“衡量”后面的“是否”。
关于病句修改,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