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八条”:如何补齐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质短板?
北京“体育八条”:如何补齐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质短板?
2025年2月,北京市教委和体育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简称“体育八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包括每天一节体育课、将“三大球”纳入必修内容、开展全员参与的“班级赛”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如何改变北京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现状?本文通过实地探访和专家访谈,为您详细解读“体育八条”的具体内容及其落实情况。
“体育八条”带来的新变化
2025年春季学期,北京中小学校体育活动将迎来新变化。根据2月17日发布的“体育八条”,小学和初中每天将开设一节体育课,同时要求小学、初中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并首次在北京中小学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
2月20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体育课上教师在用弹力带辅助一名男生练习引体向上。
2月20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体育课上女生练习仰卧起坐。
如何落实“体育八条”?
中小学年底前配齐单杠等体育设施
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学生们在上课铃声响起后迅速回到教学楼,操场上则划分有排球、篮球、跑道等区域,可以一次容纳六个班的学生上体育课。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张立平表示,学校将在“三大球”和上肢力量训练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大幅度提升。
2月20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体育课上男生在练习投篮。
针对体质健康测试中的薄弱项目,例如引体向上等,“体育八条”中明确要实行弱项强健行动,强化上肢力量提升,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年级的锻炼标准,要求各区指导学校落实相关要求,小学、初中要在2025年底前配齐单杠等体育设施。
提升上肢力量从小学抓起
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体育组组长高菲表示,虽然单双杠教学在小学阶段涉及较少,但长期观察发现孩子们的上肢力量不足且上下肢协调性欠佳。因此,在小学时期增强学生的上肢锻炼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也有一些针对上肢的锻炼内容,例如倒立、下腰等动作,以及“钻跳三人行”“轮胎大战”“翻木头人”“单人向后抛包接力”等游戏比赛。
双榆树一小通过构建智能操场,引进了诸多智能体育设施。学生仅需走向屏幕,设备即可自动识别其身份,随后学生依照提示进行训练。这些设备亦能分析动作,并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动作流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练习。
全员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
“体育八条”中的一大“亮点”是首次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首届北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教育组委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研室主任任海江表示,这体现了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校的体育教育,也看到了体育教育中承载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从心理到身体的健康发展。
任海江介绍,清华附小的经典赛事“马约翰杯十佳赛事”已经做到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的实施。以足球联赛为例,每年5月举办,班班有球队、男女齐上阵,包括上场人员、啦啦队、解说以及后勤服务,孩子们都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其中。
引入游戏等让学生爱上“三大球”
“三大球”是国际上最受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其观赏性、趣味性、对抗性、复杂性、偶然性等特征是个体性项目无法比拟的。如何让学生从小爱上“三大球”?任海江介绍,他在一二年级的小足球课程上,让孩子们模仿动物的方式运球。“我让他们猜猜小马是怎么运球的,这学习了用脚背运球;小螃蟹是怎么运球的,横着走就要学会用脚外侧运球;小蛇是S形运球……这些有趣的生活化的场景代入感强,让孩子们感受到足球并不枯燥。”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虽然“体育八条”为北京中小学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学生人数多、校园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让体育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此,专家建议学校可以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设计各种室内和室外体育活动项目。一方面,可以在校内采取“轮转式”,组织各年级学生到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发利用办公楼及教室外墙和空地,创建攀岩墙、肋木等,也可以利用教室门框的空间位置安装简易单杠。如果学校周边有公园或体育场馆,也可以采用共建的方式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要分阶段进行体能计划,可以通过赛事激励机制,亲子运动打卡、引入社区教练参与课后服务等方式多维发力,真正实现‘以体育人’。”张立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