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性别时我们在谈什么?——《转校生》中的性别议题
当我们谈论性别时我们在谈什么?——《转校生》中的性别议题
剧透预警:本文包含《转校生》电影剧情的关键信息,请谨慎阅读。
当我们谈论性别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在探讨性别议题时,我们需要区分这是一个前现代议题还是后现代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从自身所处的立场去如何看待。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前现代的性别议题大体上是毋庸置疑、不言自明的,而造成争议和撕裂的往往是那些后现代的议题。
在1982年的电影《转校生》中,导演大林宣彦用一个即使在现在也略显新潮的概念——性别互换来讲述了一个非常前现代的故事。影片通过展现青春期男女对性别的认知,探讨了性别本身和性别气质的错位问题。影片中的感情线非常隐晦,直到结尾,我们才听到借由一夫的身体说出的一句“我爱你”。这让人不禁思考,她到底是爱一夫,还是更爱属于她的女性身体。
影片通过性别转换的概念制造包袱,让影片看起来是一部青春喜剧片。但真正好的喜剧总是让你笑过之后陷入沉默。两位主人公顶着错位的躯体,在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闹剧之后,面临的却是难以自处的凄凉。
影片中的性别转换概念触及了一些深刻的命题,比如我们应当如何认知自己的性别以及如何认知不属于我们的性别。当无法确定可以改变回来时,又该如何与自己的新身份共处。一夫和一美面临着心理性别、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双重错位。
一夫变成了女生,但她无法按照女性的社会要求成为一名“淑女”,却成了武力值爆棚的“男人婆”;而一美变成了男生,却因延续了自己女生时代的学习好、文质彬彬的特性,被男同学视为“娘娘腔”而被欺凌。从影片表现来看,似乎变成女生的一夫比变成男生的一美要过得好得多。但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对男性化女性的宽容态度,这种宽容本质上仍然是对女性特质的贬低。
影片后半段,男性一美无法适应男性角色,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尽管女性一夫一直在以“男人婆”的身份帮助他,但这种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性别错位带来的困境,终究需要个人认同和周边环境的包容才能化解。幸运的是,作为一部校园喜剧,他们最终得以换回原本的性别。但在现实中,那些无法将性别“换回来”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简单的性别互换设定,展现了深刻的性别议题,引发了我们对性别认知和社会偏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