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陈熙萌/李湛AS:离子锁定:二维异质通道驱动的高效锂分离新突破
兰州大学陈熙萌/李湛AS:离子锁定:二维异质通道驱动的高效锂分离新突破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锂资源的高效提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近日,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的陈熙萌/李湛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异质通道的"电荷锁定"增强锂分离技术,为锂资源的高效提取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锂离子电池作为清洁能源革命的核心,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电动汽车和电网储能等应用需求的激增,锂资源的供应压力不断加大。盐湖作为全球锂资源的重要来源,其高效开发与提取工艺显得尤为重要。全球约70%的锂资源分布在盐湖中,然而,在盐湖中的锂提取过程中,镁离子与锂离子具有相似的离子半径和化学性质,导致高效分离成为一项重大技术挑战。尤其在盐湖中,镁/锂比值常常高达50倍以上,镁离子在分离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干扰锂离子的选择性提取。传统的分离技术如溶剂萃取和沉淀法虽已应用,但在处理复杂盐湖水时,往往表现出能耗高、选择性低和环境影响大的问题。因此,亟需发展新型高效的锂提取方法。
近期,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的陈熙萌/李湛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异质通道的"电荷锁定"增强锂分离技术,为锂资源的高效提取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膜分离技术因其低能耗和环保特点,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二维(2D)膜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高通量,在离子分离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传统的二维膜材料如氧化石墨烯(GO)膜,尽管具有较高的透水性,但在离子分离选择性上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高镁/锂比的复杂盐湖环境中,表现出镁离子截留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技术瓶颈,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的"电荷锁定"机制。该机制通过在二维膜结构中引入负电荷中心,专门捕捉高电荷密度的镁离子,从而显著提高锂的分离效率。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多孔ZnFe2O4/ZnO纳米片,并将其嵌入Ag+调控的亚纳米层间通道中,形成了独特的二维异质通道结构。在这个通道内,氧原子带有负电荷,与高电荷密度的镁离子发生强相互作用,从而精准"锁定"镁离子,而锂离子则能够快速通过。这一机制与传统的表面电荷排斥机制不同,后者仅依赖于膜表面的电荷排斥效应,而电荷锁定机制则通过在层间结构内实现精准的离子捕捉,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Ag@ZFZ-GO膜的高效离子分离性能。在模拟真实盐湖条件下,该膜展现出优异的水通量(44.37 L m−2 h−1 bar−1)和镁离子拒绝率(99.8%),而Li+/Mg2+的选择性高达59.3,显著超越以往的分离膜技术。此外,该膜在循环使用240小时后,仍能保持极高的分离性能,证明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高镁/锂比(Mg2+/Li+比值达到50)的盐湖模拟实验中,Ag@ZFZ-GO膜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锂分离选择性,显示出其在复杂盐湖水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为了深入理解ZnFe2O4/ZnO纳米片的形成过程,研究团队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该纳米片在高温下的形成机理。理论计算表明,在ZnO与Fe2O3界面处,氧分子发生脱附,形成氧空位,并通过电荷转移过程,使膜中的氧原子带有负电荷。这些负电荷在镁离子进入通道时,与其进行强烈相互作用,确保了精准的"锁定"效果,而锂离子由于较低的电荷密度,可以自由通过。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Ag@ZFZ-GO膜在纳米尺度上形成了均匀的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离子筛分能力。此外,Ag+的加入显著改善了氧化石墨烯膜的表面电荷分布,使膜在水溶液中的电荷更加均匀,减少了膜膨胀的可能性。这一设计不仅增强了膜的稳定性,还使其在多次循环使用后的结构保持完整,展现出极高的工业应用潜力。
此次研究成果不仅在锂离子的分离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也为未来二维膜材料在其他战略资源(如钠、钾、镁等)的提取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效、绿色的资源提取技术将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未来,基于二维膜的离子分离技术有望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锂离子电池行业,随着全球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的持续扩展,锂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通过优化盐湖锂提取技术,有望大幅降低锂的生产成本,从而缓解锂资源供应链的压力。此外,在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等领域,二维膜技术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其高效的离子筛分能力和低能耗特点,使其成为未来水资源处理技术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