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部《红楼》映出曹雪芹的悲剧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部《红楼》映出曹雪芹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中的悲剧色彩紧密相连。本文从曹雪芹的个人经历出发,深入探讨了《红楼梦》中悲剧元素的形成原因及其艺术价值,展现了这位伟大作家如何将个人的悲惨遭遇融入创作,成就了这部不朽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宝,从"还泪"的立意到"诸芳流散"的结局,再到作者现实世界的悲惨身世,无一不在提醒读者:《红楼梦》是一部"极悲"之作。事实上正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人们才会对曹雪芹和他笔下的故事滋生出一探究竟的欲望,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写出如此的旷世之作。
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作者的细细打磨,也离不开作者的生活,曹雪芹的悲剧作品必然与他现实世界中的悲惨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了解作者的生平往事,悲欢离合也对读者在作品中领悟到作者的未言之意,揣摩作者下笔的初衷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每个人物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红楼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悲剧文化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相比于孕育悲剧精神的西方,东方的悲剧意识似乎并不怎么出名,但是《红楼梦》打破了悲剧领域僵持的局面,将中华民族几千年封建王朝中的"悲"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一部前无古人的史诗巨作。这部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市井间流传着"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样的美称。
曹雪芹凭借出色的语言艺术和巧妙的构思,将《红楼梦》中各个人物的形象都描写的入木三分,堪称是古典小说巅峰,前半部分的繁荣景象和后面颓败的结局相对比,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悲剧气氛。正是因为作者的悲剧和红楼的悲剧如出一辙,正是因为曹雪芹的人生遭遇十分悲惨才会创造出"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本文从《红楼梦》的作品悲剧入手分析曹雪芹的人生悲剧。
曹雪芹的人生悲剧
虽然曹雪芹在开篇言明《红楼梦》是神鬼荒诞之谈,并没有指出确切的年代,但是在后世之人不断地钻研考证后,人们基本把《红楼梦》的发生时间,定在了明末清初和清朝这两个时期,明末清初时正值小冰河期,生灵涂炭和曹雪芹笔下的末世相吻合。而清朝在大家眼中更有可能是故事的背景时期,这也和曹雪芹的悲惨身世有关。
世人皆知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取自于曹雪芹本身,曹雪芹的家族在清朝十分显赫,是钟鸣鼎食之家,曹雪芹也是是一位正经的八旗公子,从小吃穿用度无一不精,靠着祖宗的风光和繁盛,曹雪芹年少时和贾宝玉一样过着无忧无虑,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曹雪芹不爱四书五经和经济仕途,偏爱杂七杂八的杂书和结交三教九流的人物。
但是家族的荣耀只是一时的,因为曹家的后继无力,家族一日一日的渐渐呈现疲态和颓势,曹雪芹的一生中见证了曹家从极盛到极衰的完整过程,在皇位之争中曹家因为与逆贼有来往,被雍正严肃整治,如此一来曹家的风光一去不复返,曹雪芹也从富家公子变成了戴罪之人,余下的日子里曹雪芹为了生存遭人白眼,艰难谋生。
都说天降大任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曹雪芹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尝遍人间冷暖,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曹雪芹痛定思痛静下心来写出《红楼梦》这样的传世佳作,从锦衣玉食到饥寒交迫,看遍世态炎凉之后的曹雪芹对人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感触,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虽然身处在乾隆盛世但是对于曹雪芹来说堪比末世,他由此诞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红楼梦》悲剧的形成原因
在现实中,曹雪芹的境遇从风光霁月,一落千丈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曹雪芹也不能免俗的陷入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中,在惨淡的现实面前,存在于想象中的过去的光景显得尤为美好,同时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建功立业,经济仕途的人生观念十分抵触与厌烦。
在经历过大喜大悲之后,曹雪芹将对过去生活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的批判写进了书中,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叛逆"思想,在女性当作货物任意买卖的封建朝代中,作者极尽巧思的挖掘女性各态,将女性的美好展现给世人,一改传统女性贤良淑德,相夫教子的形象,将各式各样的女子写作金陵十二钗,鲜活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除了对女性美的发掘,曹公的恋爱观念也十分不尊礼教,《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三角关系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比起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更加惺惺相惜,互为知己。在封建礼教的大背景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思想尤为可贵,两人都是至情至性的自由之人,有着宝贵的自我意识,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
但是这样的自我意识,在当时封建的背景之下是不被允许的,象征着封建制度的王夫人等人便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宝黛的爱情最终以天人两隔告终,这也代表着作者心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虽然曹雪芹深知自由思想之可贵,封建制度之可恶,但是在现实面前没有人能对抗封建礼教,就自己而言,只能写出"满纸荒唐言"了。
理想与现实的悲剧碰撞
无论是《红楼梦》这部作品还是曹雪芹的人生都是理想与现实碰撞之后的产物,在《红楼梦》中的女子鲜艳多姿,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十二金钗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读者的想象中这些女子各有各的精彩,那样鲜活的生命被作者一笔扼杀,她们的生命在本该最闪耀的年纪中戛然而止,如同这一朝倾颓的贾府一样让人猝不及防。
大观园中虽然满园春色,但是阴森庄严的等级制度和礼数,同样让人喘不过气,在封建的铜墙铁壁下,像鲜花一样娇嫩的女儿家终究抗不过封建礼制的严打,纷纷凋谢,造成万艳同悲的悲剧,而身为作者化身的贾宝玉不得不对现实卑躬屈膝,认同命运的安排,那些放荡不羁的自由灵魂终究随着时间消亡,被现实吞噬干净。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营造了极大的悲剧氛围,正是因为《红楼梦》一改往日经典小说中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传统情节,作者将所有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都一笔转化为悲剧结尾,在《红楼梦》中,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女儿情都是悲惨的,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没有人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灵魂与身体,逃脱香消玉殒的命运。
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缩影,在经历过世事沉浮之后,曹雪芹已感悟到一生就如大梦一场空,他心中有着看透世俗的悲凉也有着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但是身为一个无名小卒,曹雪芹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无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在这样矛盾和碰撞之中,曹雪芹将心中妄想与无边想象投入到《红楼梦》中,最终成就了一部名著。
结语
《红楼梦》通篇描写"儿女私情"通过描写主线人物来带出故事情节,虽然只字未提封建王朝但是处处有着封建礼制的压迫,这种专制长年累月的压迫着那些向往自由的青年男女,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压迫中失去自我,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压抑着人的情绪,压抑着儿女们的痛苦,从最开始的勇于反抗到后来的麻木不仁,处处体现了封建的弊端。
在曹雪芹笔下我们可以体会到青春、美丽、风花雪月和才气,这些美好的东西充斥洋溢在大观园内,让人不知今夕何夕,让贾宝玉流连忘返不愿去研究经济仕途这些"肮脏"的劳什子,这也对应了现实中的曹雪芹,在经济仕途上曹雪芹是没有半点钻研可言的,文人墨客多以官场手段为耻,以自己的一身傲骨为荣,俗话说诗人不幸诗家幸。
正是曹雪芹的悲惨身世让他感悟了人生,让他呕心沥血的写下《红楼梦》这部史诗巨作。多年来关于《红楼梦》的话题下总是争论不休:
一是这部字字泣血的巨作未完,没有结局的《红楼梦》成为了后世之人心头的朱砂痣,多少人魂牵梦萦,想要穿越时空偷的曹公的结局,多少人拿着自己的拙作狗尾续貂,这些着实证明了红楼的魅力。
二是对于很多从未细细研读红楼的人来说,《红楼梦》无非描写儿女情长,家庭琐事,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兴趣仔细研究,偏偏《红楼梦》流芳百世还位列四大名著之一,在后世更是衍生出许多红学家深挖细究其中的一举一动,令人不解。这些疑问伴随着《红楼梦》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无论是古时还是现在,红楼一直都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的欲望,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了。
参考文献:《潇湘怨传奇·跋》、《绛蘅秋》、《红楼梦传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