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清热除烦,解毒凉血,“去火”第一要药!
栀子:清热除烦,解毒凉血,“去火”第一要药!
栀子,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材,不仅花香独特,其果实更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从清热除烦到解毒凉血,从治疗热病到外伤处理,栀子在中医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栀子的功效、炮制方法、配伍应用以及鉴别要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味"去火"第一要药。
栀子的功效与应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其主要功效包括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症。此外,栀子还能外治扭挫伤痛。
栀子善于清泻三焦之火,特别适合治疗头面五官因火毒上攻引起的各类炎症。《黄帝内经》指出,凡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因此,对于眼中结膜发炎、口腔鼻腔肿痛、咽喉红肿热痛,甚至中耳炎、鼻窦炎等病症,只要脉象弦实有力偏数,均可使用栀子。
朱丹溪认为,栀子具有降火作用,能从小便泄去体内热毒。它既能清心肺之热,又能清肝胆脾胃之热,还能清膀胱水府之热,同时能引众热下归水道,使浊火下排,不上炎上扰,从而达到神明清静、身心和调的效果。
栀子还常用于治疗热毒、实火肿毒,具有凉血止血之效,常与生地、丹皮等配伍使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还能消肿活络,是民间常用的"吊筋药",适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
栀子的炮制方法
生栀子
制作方法: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净栀子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即为生栀仁;生桅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临床应用:外热用皮泻肺火,内热用仁泻心火。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
炒栀子
制作方法: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特点:炒后减其寒性,药性缓和。
焦栀子
制作方法:
- 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 建昌帮炮制工艺:取净栀子,辅料为油砂,均匀炒热,倒入干燥净栀子炒至药材表面焦黑色,内为老黄色,存性时取出,放凉,筛取灰屑即得。
应用:若生用清三焦实火,炒焦至黑,可清三焦郁热。
栀子炭
制作方法: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特点:炒黑用于止血。
栀子的配伍应用
栀子配淡豆豉
功效: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栀子配茵陈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栀子在扭伤中的应用
若运动时不小心扭伤脚踝,可以使用栀子粉来处理。具体方法是将生栀子打碎成粉末,加入等份面粉,再将白酒、蛋清等比例配好,调拌成匀浆糊状敷于肿痛处。敷药厚度约5毫米,边缘超过肿痛范围5毫米,然后用纱布包扎固定。同时适当抬高患肢。每24小时更换药物1次。一般治疗1次后,肿胀疼痛明显缓解,3天肿胀消退。
栀子的选购与鉴别
市场上栀子的伪品一般是水栀子。水栀子是栀子的伪品,不可充栀子药用,工业上作无毒染料。
栀子特征
- 形态:长圆形或椭圆形
- 表面:橙红色或棕黄色,具6条纵棱
- 果皮:薄而脆,内表面鲜黄色,有光泽
- 内部: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
- 水浸:可使水染成鲜黄色
- 口感:味酸而苦
水栀子特征
- 相比栀子更大
- 表面隆起的纵棱更高
- 颜色棕红色
- 水浸染成棕红色
- 气味特异,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