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与落句” 写作法,让你的作品有力度又有韵味,提升文章质量与水平
“落笔与落句” 写作法,让你的作品有力度又有韵味,提升文章质量与水平
写作是一门艺术,而"落笔与落句"则是这门艺术的关键。从名家名作中汲取灵感,掌握多种写作技巧,让你的文字更有力度,更有韵味。
每一篇佳作都是作者精心雕琢的艺术结晶。而在这一创作过程中,"落笔与落句"堪称基石与灵魂,是作者将内心的思绪、情感与感悟转化为文字的关键步骤,如同画家在画布上落下的第一笔,舞者迈出的第一个舞步,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与走向。
"落笔与落句"写作法,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通过了解到多种落笔与落句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同时,明确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将有助于在写作中,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更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文章。用心揣摩每一次落笔的力度,精心雕琢每一个落句的韵味,用文字编织出绚丽多彩的篇章,是今日之题应有之义,仅供参考。
一、落笔:开启创作之门
落笔,是写作的起始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诸多考量。它是作者灵感的初次迸发,也是构建文章大厦的第一块基石。一个好的落笔,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文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引领读者走进作者精心构筑的世界。
(一)以景落笔,情景交融
许多作家擅长以描绘景色作为文章的开篇,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为后续情感的抒发或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
例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开篇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以对秋天的总体感受起笔,着重突出北国之秋"清" "静" "悲凉"的特点,仅仅数语,便带入那个充满秋意的北平城,故都秋天的独特韵味。这种落笔方式,为文章奠定情感基调,也让读者在对秋景的想象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
仿写:
"春天,无论在何处的春天,总是令人心生欢喜的;然而,江南的春,却格外来得柔,来得媚,来得诗意盎然。我不惜辗转千里,从北方奔赴南方,更要从城市奔赴水乡的缘由,只为能尽情领略这'春’,这江南的春韵。"在仿写中,借鉴郁达夫先生的笔法,以对春天的普遍认知引出对江南春天独特之处的描述,着重突出江南春的"柔" "媚"和"诗意盎然",为下文进一步描绘江南春天的美景和抒发对其的喜爱之情做好铺垫。
(二)以情落笔,直抒胸臆
有些作家倾向于在文章开篇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强烈的情感冲击来吸引读者,使读者迅速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冰心在《小桔灯》中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这段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为下文遇到小姑娘做了铺垫。紧接着,冰心写道:"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母亲。"在这里,作者以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从无聊到站起探望,自然地引出故事的主角,也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仿写:
"这是几年前的一段回忆了。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我漫步在城市的街头。街边的路灯依次亮起,昏黄的灯光洒在地面上,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静谧。我漫无目的地走着,心中却莫名地涌起一丝惆怅。路过一家熟悉的咖啡店,透过橱窗,看到里面的人们欢声笑语,我突然想起了曾经一起在这里谈天说地的好友。"在这段仿写中,先描绘夏日傍晚的城市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然后通过"莫名地涌起一丝惆怅"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再由看到咖啡店的场景引发对好友的回忆,与原文以情引出故事的方式相似,使读者能够迅速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脉络,跟随作者的思绪走进故事之中。
(三)以事落笔,引人入胜
以一件具体的事情作为文章的开篇,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例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鲁迅以对自家百草园的介绍开篇,简单的几句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通过"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引发读者对百草园的好奇。这种以事落笔的方式,为后文对百草园中丰富多彩生活的描写做了巧妙的铺垫。
仿写:
"我家的隔壁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据说曾经住过一位神秘的老人。如今院子早已换了主人,我也很久没有再进去过,只记得里面有几棵歪歪扭扭的果树;但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那里却是充满了无尽的乐趣。"在仿写中,借鉴鲁迅的写法,先介绍隔壁院子的基本情况,再强调它在童年记忆中的独特地位,引发读者对院子里故事的好奇。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在开篇就被吸引,渴望跟随作者的回忆去探寻院子里曾经发生过的趣事,为下文展开对童年往事的叙述奠定基础。
二、落句:构建文章之魂
落句,是文章的具体表述,每一个句子都如同文章的细胞,它们的质量和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文章的整体生命力。一个好的落句,不仅要表意准确、清晰,还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意图,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
(一)巧用修辞,增添文采
修辞是语言的魔法,能够让句子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塘月色的美丽与宁静。同时,"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荷花人的姿态和情感,使荷花更加鲜活可爱。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
仿写:
"弯弯曲曲的溪流旁边,满目的是青青的翠竹。竹子拔地而起,像修长的少女的身姿。丛丛的竹子之间,偶尔冒出几株野花,有肆意地绽放着的,有含蓄地半掩着脸的;正如一颗颗的宝石,又如绿毯上的繁星,又如刚睡醒的仙子。"在仿写中,模仿朱自清先生的笔法,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溪边的翠竹和野花。将竹子比作少女的身姿,把野花比作宝石、繁星和刚睡醒的仙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溪边景色的清新与美丽。同时,"有肆意地绽放着的,有含蓄地半掩着脸的"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野花人的神态和情感,使野花更具生命力。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溪边景色的迷人之处,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长短结合,错落有致
句子的长短变化能够使文章的节奏更加丰富多样,读起来朗朗上口。长句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短句则简洁明快、富有力量。
例如,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余光中在这段文字中,巧妙地运用长短句结合的方式。长句如"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在岛上回味雨声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短句如"听听那冷雨"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简洁有力,节奏感强,通过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文章的节奏张弛有度,富有音乐美。
仿写:
"风不但可感,可触,更可以听。听听那清风。听风,只要不是飞沙走石的狂风呼啸,在听觉上总是一种享受。故乡的春天,无论是微风拂柳丝,或是清风摇麦浪,听来总有一点温柔,温馨,温暖,于今在异乡回想,则在温暖之外,再添上一层思念了,任你多少壮志豪情,怕也抵不住一次又一次的风思情绕。一听童年听风,绿草如茵。再听青年听风,旷野中天高云淡。三听中年听风的故园里,这更是游子之思,一颗眷恋心灵的半生:村头,田野,家中,用悠悠的风音符串起。"
在仿写中,同样采用长短句结合的方式。长句如"于今在异乡回想,则在温暖之外,再添上一层思念了,任你多少壮志豪情,怕也抵不住一次又一次的风思情绕",深入地表达了在异乡回想故乡风声时的思念之情;短句如"听听那清风" "一听童年听风,绿草如茵。再听青年听风,旷野中天高云淡。三听中年听风的故园里",简洁明快,通过不同人生阶段听风的场景,展现出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长短句的搭配,使文章既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又有明快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善用细节,生动传神
细节描写是落句的关键技巧之一,它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以及周围环境等细节的刻画,能够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例如,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通过对翠翠的外貌、神态和行为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翠翠天真活泼、纯真善良的性格特点。"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描绘出翠翠健康美丽的形象;"如一只小兽物" "如山头黄麂一样"等比喻,进一步突出翠翠的天真可爱;"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这一细节描写,细腻地表现出翠翠面对陌生人时的警惕和纯真。这些细节描写,让翠翠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仿写:
"阿明在阳光下成长着,脸庞被晒得红彤彤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光芒。生活既磨砺他又塑造他,为人乐观开朗,处处仿佛如一只欢脱的小鹿。心又那么纯,如山间清泉一样,从不怀有恶意,从不抱怨,从不沮丧。平日里在村子里遇到外来人对他投以好奇目光时,便用那明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对方,做出随时准备跑开又忍不住多瞧几眼的模样,但发现对方并无恶意后,就又大大方方地在一旁玩耍了。"
在仿写中,借鉴沈从文先生的细节描写手法,对阿明的外貌、神态和行为进行细致刻画。"脸庞被晒得红彤彤的" "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光芒"描绘出阿明充满活力的形象;"如一只欢脱的小鹿" "如山间清泉一样"等比喻,突出了阿明的乐观开朗和纯真无邪;"用那明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对方,做出随时准备跑开又忍不住多瞧几眼的模样"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阿明面对陌生人时的好奇和纯真。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使阿明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三、注意事项
(一)落笔要契合主题
落笔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确保与文章的主题紧密契合。开篇的内容要能够为后文的展开奠定基础,引导读者快速进入文章的主题情境。如果落笔与主题无关,会让读者感到困惑,无法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降低文章的吸引力。例如,一篇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开篇却大篇幅地描写自然风光,而没有任何与母爱相关的暗示,这样的落笔就偏离主题,使文章的开头与后文脱节。
(二)落句要表意准确
每一个句子都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避免出现歧义或模糊不清的表述。在运用修辞手法和进行细节描写时,要确保其能够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如果句子表意不准确,会让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偏差,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例如,"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像寒风一样刺骨"这样的表述就存在逻辑矛盾,让读者无法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避免句子堆砌
在落句过程中,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无意义的句子堆砌。每一个句子都应该是文章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要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为表达文章的主题服务。如果只是将一些华丽的句子随意拼凑在一起,而不考虑句子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会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让读者难以把握文章的脉络。
(四)注重语言风格的统一
文章的语言风格要保持一致,无论是用词、句式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要符合文章的整体风格。如果在一篇文章中,时而使用华丽的辞藻,时而使用朴实的语言,时而采用复杂的句式,时而使用简单的短句,会让文章的风格显得混乱,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中突然出现一些过于口语化、粗俗的句子,就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