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联系是疏远的开始?人们低估被联络者的惊喜
不联系是疏远的开始?人们低估被联络者的惊喜
导读:人人都是消费者。无论买卖当下还是日常生活,作为消费者,人的行为会呈现哪些规律?其背后又蕴藏着哪些心理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后疫情时代消费者行为研究”跨学科创新团队集结了来自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的青年教师,他们将解读消费者日常行为,探索其内心世界。
所属系列/华东师范大学“后疫情时代消费者行为研究”跨学科创新团队
人人都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有时,人们在生活中能够自然地与他人相互交流,无需任何一方主动或付出太多努力,如我们与同事在办公室的茶水间里相遇而闲聊,与邻居在楼道里擦肩而过而问候……然而,生活中也常常出现另一种情况——由于双方都不主动建立联系,双方逐渐走向断联。这些人可能是曾经的朋友,也可能是久未见面的亲人。当我们尝试与许久未见的亲友恢复联系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担忧和畏惧:
“如果对方想理我的话,Ta应该会主动联系我的吧。”
“如果对方有时间,Ta应该会主动找我吧。”
“我主动联系Ta,会给Ta带来困扰吗?”
“如果Ta并不想与我联系呢?”
……
由于久未联系,我们很难预测对方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主动联络他人会让我们产生种种担忧——本质即是担心自己被他人拒绝。心理学家Naomi I Eisenberger和她同事的研究发现,社交中被拒绝或排斥的经历与肉体疼痛时所激活的大脑区域相同,即当我们经历拒绝和排斥时,我们可能会真实地感受到疼痛。可见,这些社交担忧不无道理,是一种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自我保护方式。
然而,主动联系并不一定导致负面结果,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想象以下两个场景:(1)你想起久未联系的朋友,在微信给对方发送了一条信息或一个表情,你认为你的朋友可能会多大程度上感到高兴;(2)好久没联系的朋友向你发来一句简短的问候,并询问你的近况,你会在多大程度上感到开心。Peggy J. Liu等研究者分别让个体与他们的朋友回答以上的问题,发现人们总是会低估主动联系朋友时朋友的感激和喜爱程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预测朋友喜爱程度时存在自我中心偏差
观点采择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的态度与观点的心理过程,即如果我是你,我会有什么观点、我会怎么想。自我中心偏差是观点采择偏差中的一种,指个体在观点采择中受到自身信息的干扰, 从而错误地采用自身信息去评估他人的体验。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将自己的知识作为参考来推断他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当这些判断与自己有关时。例如,人们会根据自我评价来推断他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并假定他人的想法与自我推断相一致。有时候,我们很想要联系一个朋友,在通讯录里找到对方的名字,编辑了简短的问候话语,却又在反复斟酌后一字一字地删除。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独白,这些独白可能是消极的、自我批评的,然而实际上其他人并没有用这种批判性或负面的方式来看待或评价我们。由此可见,自我中心会使得人们在社交中,往往更多地聚焦于自己的所思所想,难以考虑到他人真实的感受。
这种因视角变换带来的自我中心偏见,可能会让我们错误地预测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从而影响我们自己的决策,使我们在社交中错失良机。例如,当人们想要赞扬他人,可能会由于过度顾虑自己用语不当、表达不清而不愿意赞扬他人,却忽视了他人得到赞扬时的积极感受,从而错过提升双方关系和幸福感的良机。
忽略了“惊喜”的放大效果
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我们的认知、想法决定我们的情绪,而意外(surprise)被研究者认为是人们体验到情绪前的认知过程。当意外出现,我们会检验当前事件是否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是否一致,并据此进一步唤醒情绪。值得注意的是,意外能够放大情绪体验的程度,例如,相比于没有收到礼物或收到意料之中礼物的情况,人们在惊喜的情况下收到相同礼物时会更加感到快乐和高兴,可以说,礼物的“惊喜”增加了体验的愉悦感。
当我们预测主动联系他人后对方的喜悦程度时,我们似乎较少关注对方对惊喜的积极感受。对于长时间未联系的对方来说,一条意外的消息、问候,可能代表着你的热情和关怀,是一种心里记挂着对方的表达方式。这种小小的惊喜,能够为双方的关系注入积极影响,稳固这段关系,同时还有可能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益处。除此之外,这似乎也是一种重新建立联结的适当方式,因为这并不是一个贵重的、与关系状况不符合的礼品,不会给对方带来过大的压力。只需要我们花费一点点时间或精力,但行动的意义却是重大的。
如何才能与朋友再续前缘?
人们总说,绝大多数的友谊都是阶段性或时效性的。正如种子会发芽,我们也终将迎来长大,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生活,踏上属于自己人生之路,疲于奔命的我们似乎总在无形中渐渐走散。因此,也许在某一个瞬间,你突然回想起童年抑或年少时的某位好友,信息也在对话窗口来来回回编辑了好几遍,却因担心失联太久、害怕被拒绝等种种原因而感到畏手畏脚。
然而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研究者们想要传递的,哪怕是对许久未联系的老朋友传递一句简单的关心或问候,可以是短信、邮件和电话等等,其实都比我们想象的更受欢迎。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下面将分享一些可供参考与实施的小秘诀:
放下忧虑,保持自信
我们之所以会担心主动联系被拒绝,往往是因为低估了联系能给朋友带来的积极感受,这提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意识到联系在维持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自信(confidence)在心理学中一般对应着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能力的评估,简言之,自信即是对自身能力的评价。通常情况下,自信的提升也会带来乐观,使得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心情更加放松,从而也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放下担心遭到拒绝的顾虑,散发具有较多正能量的个人磁场,先为自己提供正反馈,再基于此大胆作为。
巧思匠心,创造惊喜
我们可以采用赠送礼物并附上书信的形式,来为联系增添一些“出乎意料”的小惊喜,同样也会让对方更加感激你的主动联系;当然,构建意外之喜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邀请朋友一起去参加某个活动、安排一趟特别的旅行或是组织一次有趣的小型聚会等等,一系列的意外举动都能让对方收获惊喜与感动,也会使得你们重新联系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与此同时,抓住合适的时机真情流露,告诉Ta许久未见,甚是想念,这会让你们之间的友谊更加坚固与珍贵。
思念到来,立刻行动
既然我们想要与朋友再次建立联系,那最重要的无疑就是尽快采取行动,古言道“万事开头难”,很多时候只要发送了第一条信息,之后的困难常常会很快地迎刃而解,联系即刻起便被打通了,在这里分享一个小Tip,当我们与对方已经进行过简单的打招呼或问候,希望可以自然开启后续的聊天话题时,推荐从对方的社交动态选择性地去尝试发挥和延伸,如朋友圈、空间或其他社交媒体账号。请不要害怕尴尬,放手去做,也许Ta此时此刻也正看着你的头像踌躇不决呢。
调整心态,适度期待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写下过:“倘若没有过度的欢喜,便没有极度的悲伤。”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超限效应,是指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相比于适度期待,过度期待反而会使我们陷入焦虑、担心或自我内耗之中。对于那些即使已经倾尽努力却仍然无法破镜重圆的朋友,我们需要抬起头向前看,接受关系发展的走向,接受事与愿违,接受物是人非,不要总沉浸在过去,毕竟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够达到,但我们依旧能做到抛弃前见,勇敢前行。
与他人的联系和接触是维持关系的重要部分,由于担忧或畏惧而减少联系、疏远可能是我们保持人际关系的障碍之一,然而我们可能低估了自己和朋友进行联系带来的好处,有时候抛开谨慎,主动与朋友联系,可能会给双方都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正如我们曾一起度过了亲密无间的岁月,当时的默契与共鸣,即使是很久未曾见面与通信,但我仍然如从前那般欣赏你,想念你,盼望和你问候一句:“好久不见,你过得还好吗?”
参考文献
Eisenberger, N. I., Inagaki, T. K., Muscatell, K. A., Byrne Haltom, K. E., & Leary, M. R. (2011). The neural sociometer: brain mechanisms underlying state self-esteem. J Cogn Neurosci, 23(11), 3448-3455. doi:10.1162/jocn_a_00027
Liu, P. J., Rim, S., Min, L., & Min, K. E. (2023). The surprise of reaching out: Appreciated more than we thin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4(4), 754-771. doi:10.1037/pspi0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