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披露他人住址是否构成犯罪?同时解析如何确定发布者身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披露他人住址是否构成犯罪?同时解析如何确定发布者身份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onolith.law/zh-cn/general-corporate/address-sin

“没想到,我的具体住址竟然被公开在网上”,“这算是犯罪吧?”

面对这种如同噩梦般的情况,任何人都会感到恐惧和不安。但是,没有必要慌张。如果您能冷静应对,就能将损害降到最低,并有可能追究加害者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详细介绍当您的具体住址在网上被公开时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如何确定发布者的身份。此外,我们还将解释为何咨询律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您现在正面临这种恐惧,请不要独自承担,参考本文,寻求专家的帮助。

当您的住址被特定并曝光时,是否构成犯罪?

当个人信息中的住址被公开在网络上时,这些信息可能被滥用,给您的现实生活带来伤害。因此,人们往往会认为“这当然构成犯罪”,但要追究刑责,必须满足多种条件。

本文将详细解释在住址被网络曝光的情况下,哪些情况下会被认定为犯罪,哪些情况下则不会。

在刑法上不被认定为犯罪

公开姓名和地址的行为,在刑法上并不被视为犯罪。这是因为有一条原则,即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的犯罪之外,不予追究责任,这种思想被称为“罪刑法定主义”。

即使公开姓名和地址的行为令人不快,它也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任何犯罪。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名誉毁坏罪的案例,但是名誉毁坏罪要求社会评价降低为必要条件,因此,仅仅公开姓名和地址通常不足以构成名誉毁坏。

然而,如果公开姓名和地址的行为伴随着其他犯罪行为(如威胁、跟踪行为等),则可能会被追究其他罪责。

侵犯隐私权是可以被认定的

姓名和地址是应受保护的隐私信息,若未经本人同意被公开,可能会被认定为侵犯隐私权。

即使不构成刑法上的犯罪,侵犯隐私权也可能构成民法上的非法行为,因此可能成为索赔损害赔偿的对象。

特别是,当地址在互联网上被公开时,很可能会被认定为侵犯隐私权的高风险案例之一。然而,仅仅因为地址或姓名被公开,赔偿金额通常不会很高。

此外,要提出损害赔偿索赔,需要确定发布者的身份。这需要进行发信人信息披露请求的程序,对于没有法律知识的人来说,并非易事。

关于隐私的权利是基于日本国宪法的基本人权之一。详细信息请参阅日本国宪法第13条。

参考:日本国宪法[ja]

并非所有情况下都认定为侵犯隐私权

尽管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权利,但并不是个人信息一旦公开就一定构成侵权。以下情况中,可能不会认定为侵犯隐私权:

  1. 当事人已同意信息公开:如果得到当事人的同意,就不会构成侵犯隐私权。

  2. 公开的信息具有公共性,并且有利于公共利益:例如,政治家的腐败嫌疑等社会重要信息,如果认为公开有利于公共利益,则可能不会被认定为侵权。

  3. 信息公开有正当理由:例如,新闻机构在合理的采访活动中公开信息,如果有正当理由,则不构成侵犯隐私权。

  4. 公众知晓该信息的权利优于个人隐私不被公开的利益:这通常适用于具有高度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信息。例如,个人的犯罪记录,公民的知情权往往优先于隐私权,因此即使公开也可能不构成侵犯隐私权的情况。

特别是,具有高度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信息,隐私权与公民的知情权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个人的犯罪记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使公开也往往不构成侵犯隐私权的情况。

隐私权虽然重要,但并不总是受到保护。我们需要理解,根据信息的内容和公开的情况,隐私权可能会受到限制。关于隐私权的更多信息,请参阅以下文章。

本文原文来自monolith.law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