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匠心的双重守护:莫高窟壁画保护修复纪实
科技与匠心的双重守护:莫高窟壁画保护修复纪实
莫高窟,这座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石窟,以其精美绝伦的壁画闻名于世。然而,历经1600多年的沧桑,这些珍贵的壁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保护这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的文保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运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为莫高窟壁画续写新的生命篇章。
壁画的"病痛":环境与时间的双重考验
莫高窟壁画的病害类型多样,每一种都考验着文物保护者的智慧。其中,最常见的病害包括:
空鼓:壁画地仗层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而脱离岩体,但四周与岩面还粘结在一起尚未脱落,敲时发出咚咚的声音。
酥碱:壁画地仗中的可溶盐,随洞窟湿度变化而反复溶解膨胀—结晶收缩,使壁画地仗结构破坏,变得酥软、粉化。
起甲:壁画的颜料层或颜料层连同白粉层,受洞窟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呈鳞片状龟裂起翘。
疱疹状脱落:可溶盐在颜料层和地仗间富集,由于可溶盐随洞窟中湿度变化,反复溶解膨胀—结晶吸缩,膨胀时将颜料层顶起,结晶收缩时形成空疱。
这些病害的形成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例如,酥碱病害与潮湿环境密切相关,而空鼓则往往与地基的稳定性有关。因此,保护工作不仅要关注壁画本身,还要考虑其生存环境。
科技助力:数字化保护的创新实践
面对壁画保护的严峻挑战,敦煌研究院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技术。通过近景摄影测量、数字扫描等技术,不仅保存了壁画的原始信息,还为保护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1993年至1996年,在甘肃省科委的支持下,以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研究对象,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高质量、高精度壁画图像摄影反转片,采用数字扫描方法得到壁画的数字图像,经过几何纠正和色彩还原等图像处理,得到较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并辅以各类文字说明和相关文物档案等属性资料。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保护珍贵壁画信息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手段,而且作为常规技术方法的良好补充,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效率,改进了工作的质量,大大增强了敦煌壁画保护工作的成效性。
匠心独运: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在莫高窟第55窟,敦煌研究院壁画修复师殷志宏正在为一幅宋代壁画"治病"。这是一幅患有严重"起甲"病害的壁画,颜料层像鱼鳞一样翘起。殷志宏手持一支细如针尖的胶水瓶,小心翼翼地将自主研发的黏合剂注入起甲的壁画后面,再用修复刀垫着棉纸把这块指甲盖大小的壁画回贴压实。
殷志宏所用的黏合剂是一种特殊的材料,由有机硅和丙烯酸混合而成,是敦煌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壁画修复"神器"。这种材料既能保证壁画的透气性,又不会对颜料造成损害。
一个洞窟需要修复多少个这样的"指甲盖"?殷志宏自己也说不清。第55窟是敦煌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壁画面积500余平方米。"起甲和酥碱是壁画中最常见的病害"殷志宏告诉记者。酥碱是在水盐运移作用下地仗层产生的一种病害,轻则引起地仗疏松,严重时会引起地仗层脱落,比较难治理。壁画就像人,有生命,会呼吸,连疾病也是相互关联。
气候之变:文物保护的新挑战
然而,就在文物保护工作者与时间赛跑的同时,气候变化又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10年中,莫高窟前的大泉河发生了4次极端降雨事件,其中至少三次导致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最严重的一次,洪水甚至冲毁了通往莫高窟道路的桥梁。
研究显示,壁画的多种病害产生都与气候变化有关。特别是保护修复难度最大,被称为壁画"癌症"的酥碱病害更是与潮湿环境密切相关。洞窟内的温湿度受当地降雨过程影响显著,阴雨天气时一些洞窟内的相对湿度可达60%-65%,叠加更温暖的气温条件,返碱、酥碱病害就会加重。
面对这些挑战,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从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00多年;未来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敦煌莫高窟再延续1600年完全没有问题。"
这份信心,来自于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来自于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从原址修复到预防性保护,从传统技艺到数字化技术,莫高窟的保护工作正在不断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与匠心的双重守护下,这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