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虚假诉讼成为常态:如何应对对方以虚构事实提起诉讼
当虚假诉讼成为常态:如何应对对方以虚构事实提起诉讼
虚假诉讼作为一种新型的不法手段,正逐渐成为部分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干扰司法秩序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将从概念分析、法律依据、典型案例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图1:虚假诉讼现象示意图
何为“对方以虚假事实起诉”?
在司法实践中,“对方以虚假事实起诉”是指当事人一方在诉讼过程中,故意编造或虚构事实作为诉讼请求基础,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 捏造事实:行为人并非基于真实发生的法律关系或事实,而是凭空杜撰或者夸大其词。
- 诉讼目的非法:虚假诉讼的目的是通过诉讼谋取不正当利益,例如索要赔偿、获得财产处分等。
- 手段具有隐蔽性:行为人通常会精心设计证据链条,以掩盖捏造事实的本质。
从法律构成来看,虚假诉讼可以分为完全虚构型和部分虚假型两类。前者是指起诉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后者则是指在部分事实基础上进行夸大或编造。
虚假诉讼的法律认定
法律依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虚假诉讼行为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制。具体来说:
- 民事诉讼法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也明确表示,对于虚假诉讼行为,法院应当依法不予支持,并可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移送机关处理。
- 刑法规定
《刑法》第三百零七条明确规定了“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实践中,如果虚假诉讼行为情节严重,已经达到“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程度,则可能构成犯罪。
- 司法解释
发布的《关于依法处理虚假诉讼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和法律后果。
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虚假诉讼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 主体适格:任何参与诉讼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都有可能成为虚假诉讼的实施主体。
- 主观故意:行为人明知不存在争议事实仍提起诉讼,具有明显的恶意。
- 客观行为:行为人实施了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并作为诉讼请求的基础提交给法院。
- 情节严重:导致国家、集体或者他人利益受到损害,妨害司法公正。
虚假诉讼的典型案例与分析
典型案例概述
2019年,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典型的虚假诉讼案件。原告李以被告张欠其借款本金及利息为由提起诉讼,并向法院提交了借条作为证据。然而,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发现借条中的签名并非张本人所签,且借贷关系根本没有实际发生。经过调查取证,法院最终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虚假诉讼案件。
案例评析
本案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 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李明知并不存在真实的借贷关系,仍然伪造借条提起诉讼。
- 证据链条的完整性:虽然李提交了看似完整的证据链,但经司法鉴定发现存在明显漏洞。
图2:虚假诉讼案件证据分析示意图
- 法律后果:法院对李依法作出罚款,并将其涉嫌犯罪的行为移送机关处理。
这一案例表明,法院对于虚假诉讼行为的态度日益严厉,这也反映了国家打击虚假诉讼、维护司法权威的决心。
面对“对方以虚假事实起诉”的应对策略
提起管辖权异议
在些情况下,虚假诉讼的原告可能不具备合法的诉权。如果被告能够证明案件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则可以申请法院驳回起诉。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拖延诉讼进程,还能降低己方的诉讼成本。
主动调查取证
对于被告而言,及时收集和提交反驳证据至关重要。具体包括:
- 提供反证:如果有证据证明对方提交的文件系伪造或者篡改,则应当立即向法院提交。
- 申请鉴定:在必要时,可以请求专业机构对涉案文书进行司法鉴定,以确认其真实性。
申请当事人自行和解
如果虚假诉讼的行为尚未达到犯罪程度,被告可以选择通过与对方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这种方式不仅能避免进入繁琐的诉讼程序,还能为后续可能产生的其他法律关系留有余地。
依法提起反诉或另行起诉
在些情况下,被告可以基于同一事实提出反诉请求。例如,在虚假借贷案件中,如果被告能够证明原告存在恶意串通行为,则可以通过反诉主张对方承担法律责任。
虚假诉讼的防范与治理
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
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民事诉讼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虚假诉讼危害性的认识。只有每个人都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虚假诉讼的发生概率。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关于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认定标准和处罚力度上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建议立法部门出台专门针对虚假诉讼行为的法律规定,细化相关内容,并提高刑罚幅度。
强化司法监督
法院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立案环节的审查力度。特别是对于那些事实简单、证据单一的案件,法官应当保持高度警惕,并严格审查当事人的诉讼动机和证据的真实性。
虚假诉讼作为一类新型不法行为,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它不仅严重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妨害了司法公正和社会诚信建设。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打击与防范。通过加强法律宣传、完善相关制度和强化司法监督等手段,我们一定能够有效遏制虚假诉讼行为的蔓延,维护良好的法治秩序。
在面对“对方以虚假事实起诉”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当积极应对,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只有在法律框架内主动作为,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