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功过交织的传奇人生
袁世凯:功过交织的传奇人生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既是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又是复辟帝制的失败者。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探讨他的功过是非。
袁世凯出生于 1859 年,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袁张营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袁家在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兴盛,曾祖袁耀东是庠生,祖父袁澍三为地方名绅,同辈中以袁甲三官拜漕运总督最为显赫。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是副贡出身,在本县负责地主武装团练。其胞叔袁保庆系举人出身,曾追随袁甲三屠杀农民起义军,后官至江宁盐法道。
袁世凯出生后因刘氏奶水不足,由袁保庆妻子牛氏喂养,并在约 1864 年被过继给袁保庆。年少时的袁世凯对枯燥乏味的经文八股毫无兴趣,读书心不在焉。但在堂叔袁保恒、袁保龄的严格监督下,他 “昼习词章,夜究兵书”,能背诵四书五经,唯不喜章句之学,对兵书却读之不倦。袁保龄认为他算得上中上人才。
袁世凯两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第一次落榜据说是因为河南学政瞿鸿禨与陈州知府吴重熹有矛盾,擅用职权不予录取陈州吴重熹辖下各县第一名,而袁世凯恰是陈州项城第一名。第二次复读仍未考中后,他一怒之下烧掉诗文典籍和应试资料,决定弃笔从戎。他认为 “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从此,袁世凯走上了弃文从武的道路。
崛起之路
军政成就
袁世凯以小站练兵为起点,开启了他的崛起之路。在小站练兵时,他招募素质较高的士兵,对品行不良、吸食洋烟者概不录取,提高了军队基本素质。同时,新建陆军军制借鉴西方各国先进军制,以德国为学习对象,采用先进训练手段,向德国采购武器装备。他还重用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接受过新式军校教育的年轻将官,并聘请德国教官训练新军。通过这些措施,不到一年,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凭借小站练兵练出的军队,袁世凯成为北洋军阀首领。他对士兵关怀备至,记忆力惊人,能叫出士兵名字并记得其性格优缺点,还常身先士卒与士兵一起吃苦训练、吃大锅饭,亲自给士兵发工资、慰问困难士兵。对刻意拉拢的人物更是用心,如给冯国璋送菜等,从而在军队中树立起绝对威信。
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要职,后一人身兼参与政大臣、会办练兵事务大臣等八个要职,权势显赫。1911 年 11 月 1 日,他出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
对现代化的贡献
在经济方面,袁世凯对中国工业近代化贡献巨大。1912 到 1914 年,中国新开 4000 多家工厂。他注重发展实业,扶植弱小民族工商业,提高国货竞争力。积极对外开放,开通商埠,引进外资,使国库每年有 2000 万盈余。
在教育方面,袁世凯是力主废除科举的关键人物。他宁愿压缩军队也要推行新式学校,创建了山东大学堂等众多新式学堂,完善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
在政治方面,他完成了对清朝政体的改革,兵不血刃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还进行了官制改革,引进西方法律,编修新法律,对地方自治制度和普选制度进行尝试,在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争议之举
称帝闹剧
1915 年,袁世凯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开始了称帝的闹剧。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虽然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一方面,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家族中无人活过 60 岁的 “魔咒”,让他认为称帝或许能突破这一困境;另一方面,长子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营造出全国上下支持称帝的假象,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为了筹备帝制,袁世凯及其手下可谓是煞费苦心。新约法的颁布,确定了大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利,袁世凯独揽行政大权,掌握军权。他还授意御用文人组成 “筹安会”,鼓吹君主立宪,收买中外报刊散布君主制适合中国国情的观点。1915 年 12 月 11 日,“国体投票” 全票通过君主立宪制。袁世凯借着参议院的 “劝进”,于 12 月 12 日宣布接受帝位,改中华民国为 “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 5 年(1916 年)为 “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然而,袁世凯的称帝之举遭到了全国各阶级的坚决抵制。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各省接连宣布独立。英美日等国也撤回了对袁世凯的支持。在内外交困之下,袁世凯于 1916 年 3 月 22 日召秘书张一麟起草文告宣布取消君主立宪国体,退回各省区推戴书,所有筹备事宜停止,袁世凯的称帝闹剧仅持续了 83 天便以失败告终。
历史评价
袁世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袁世凯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贡献。在经济上,他注重发展实业,扶植弱小民族工商业,提高国货竞争力,积极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为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在教育方面,他力主废除科举,创建了山东大学堂等众多新式学堂,完善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在政治方面,他完成了对清朝政体的改革,兵不血刃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还进行了官制改革,引进西方法律,编修新法律,对地方自治制度和普选制度进行尝试。
然而,更多的人对袁世凯持批判态度。他出卖维新派导致戊戌变法失败,血腥镇压义和团,签订《二十一条》,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最后又复辟帝制,背离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的称帝之举不仅让中国社会再次回到封建时代的阴影之下,也让许多人对他感到失望与愤怒。
鲁迅先生对袁世凯的评价是 “在整个民国期间,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利”。这一评价虽然肯定了袁世凯在对待知识分子方面的一些做法,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袁世凯的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而非真正为了国家和人民。
总的来说,袁世凯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权谋与变局。他在某些方面的贡献不能被忽视,但他的错误和罪行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功过之思
袁世凯的一生,功过参半,充满了矛盾与争议。
从功绩方面来看,他在多个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在军事上,小站练兵为中国培养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他重用新式将官,引进先进的训练手段和武器装备,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在经济领域,他大力发展实业,扶植民族工商业,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国库每年有 2000 万盈余的数据,充分体现了他在经济方面的卓越才能。在教育方面,力主废除科举,创建众多新式学堂,如山东大学堂等,完善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新型人才。在政治上,他完成了对清朝政体的改革,兵不血刃地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还进行官制改革,引进西方法律,对地方自治制度和普选制度进行尝试,在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他的称帝行为却成为了他一生难以洗刷的污点。称帝不仅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让他之前的诸多努力付诸东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却妄图复辟帝制,建立 “中华帝国”,这一行为遭到了全国各阶级的坚决抵制。护国战争的爆发,让袁世凯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最终不得不取消帝制,结束了这场闹剧。他的称帝行为不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让他自己的政治声誉一落千丈。
袁世凯的人生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一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袁世凯在权力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权力和才能,都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总之,袁世凯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地去看待。我们应该从他的人生中吸取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民主和自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