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座古城三段史千年古县一脉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座古城三段史千年古县一脉传

引用
百度
1.
https://tieba.baidu.com/p/2767427234?referer=tieba.baidu.com

井陉县,这个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小县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天护、威州、天长,这三座古城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它们兴盛于不同的时代,有时双城并立,有时一城独秀。虽然如今威州古城已难觅旧迹,天护古城只剩几段土墙,但天长镇仍保留着大量文物古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座古城,探寻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

天护:五陉古城 苍天护佑

今天的井陉县城在微水镇。这是1958年将获鹿县和井陉矿区合并为井陉县,县委等各机关迁至微水镇后崛起的新城。在此之前,井陉县治所在今天的天长镇,再往前,井陉县治所在天护。

从微水镇向西北方向行驶约15公里,有一个规模不大、看上去平凡无奇的村庄——天户村,这就是天护古城所在地。这一带如今属矿区管辖。在村北农田里,还可以看到一段高约两米、长约五六米的夯土城墙。学者们依据城墙遗迹测量,推断古代的天护城是一座东西长430余米、南北宽400余米的方形城池。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生息,附近发现的磨光有肩石锤等文物,为这里的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实物证据。但发现最多的还是战国时期的遗存,在天护西部丘陵上,出土了多件战国时期灰陶罐、陶豆、陶壶及绳纹板瓦残片等,在天护东部又发现有战国刀币,说明至迟在战国时期这里已形成村落。近年专家又发现,天护古城的夯土城墙,其构筑方法与战国时期的赵国东垣、房子、石邑、灵寿、元氏等古城城墙相同,因此将天护古城的构筑年代定为战国后期赵国筑,并考证当时赵国的“五陉城”,指的就是天护城。

井陉这个名字,大约出现在战国晚期,之前赵国依据这里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而取名“五陉”。传世战国货币中有一种圆肩圆足三孔布币,专家将上边一种文字释为“五陉”,并考证即为当时的五陉城、后来的天护城所铸。由此可知天护城的构筑年代,应在战国后期即赵惠文王八年至二十八年之间(公元前291年至公元前271年)。

从秦朝开始中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刘邦在位时,在天护城设置了井陉县,《清一统志》记载:“井陉故城,在今县北。汉置,后汉至唐皆治此。”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炀帝的弟弟、汉王杨谅在山西起兵反叛,手下爱将刘建一路向东,打到五陉城时,久攻不下,准备放火烧城门,又逢天降大雨,于是感叹“上天护佑,此城不灭”,退兵而去,从此,五陉城改名为“天护城”。解放以后人们写字简化,将天护写成“天户”,村名也就改为“天户村”。

有意思的是,民间一直传说天护城是宋代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洪州城”,清雍正年间的县志上也说“横州城”在天户村。其实井陉并没有横州城。民国《井陉县志料》里已明确指出,横州实为恒州之误。唐代井陉县属恒州管辖,碑石文书中多称天护为“恒州井陉县天护城”,后来县治迁到天长,百姓不知其意,就将天护简称为恒州,并讹传为横州,再加上井陉方言中“横”读“洪”音,久而久之,就附会到穆桂英故事中的“洪州城”上去了。

自建城至唐末一千多年来,天护一直是井陉的中心城市,其四周的丘陵高地上发现有战国、两汉至唐代的墓葬,出土文物既有战国的陶器,也有唐代的瓷器,还有宋代的石佛像。今天的天户村虽已没有往昔的繁华,但遗存的唐代寺庙、经幢以及宋代石桥等文物,仍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不寻常。

威州:绵蔓河畔 蒹葭苍苍

与天护同时代出现、可能比天护建城还要早的威州,在微水镇以北十公里。古城址位于威州镇北岸台地上。这里属于井陉三大川之一的威州川,地势平缓,水源丰沛,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前些年又发现数处商代遗址,而威州的建城年代,据专家考证,应为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这一带属于中山国。威州北距中山国都灵寿仅25公里,是灵寿城南部扼守绵蔓河东岸通道的要塞。今威州一带战国墓出土的高柄平盘豆、深腹鼎以及大方格暗纹高颈壶等器物,与中山国故都墓葬出土物风格相同,可知战国中期这一带曾属于中山国。赵国与中山国多次交战,井陉是主战场之一。《史记·赵世家》记载:“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二十一年,攻中山……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

“二十年”,即公元前306年。“宁葭”一词,《史记·赵世家·索引》中说:“一作曼葭,县名,在中山也。”那么,这个中山国的曼葭城在哪里呢?后世多有争议。近年有学者提出:曼葭即今威州所在地——因井陉的绵蔓河(又写作“绵曼河”)流经威州西,而威州临河一带多产芦苇,“葭”即初生的芦苇,“曼葭”应指绵曼水畔芦苇丛生之地。又根据威州地处中山国都南部要塞、该地多中山国墓葬,以及鄗、石邑、封龙、东垣四地均在井陉东不远处,因而认定威州古城即战国时的曼葭城。

赵灭中山以后至战国末期,威州一带属赵国。这里出土的铜带钩等器物具典型赵国风格。依墓葬的分布及规模分析,当时威州已是井陉境内除五陉城以外的第二大城邑,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直到两汉时期,威州也是井陉境内最繁华的地区。有学者认为,西汉时曾建立的绵蔓国(辖今鹿泉、平山及井陉部分地区),其治所也应沿用战国时的曼葭旧城而设在今天的威州,一是因为城西即为绵蔓水,建国往往因地而起名,另一原因是近年在威州一带发现四大片、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两汉墓葬区,这连当时作为井陉县城的天护也难以相比。而且墓中出土的彩绘陶器、铭文铜镜、锡当卢、铜剑等,都不是一般平民墓葬用的东西,威州之繁盛,由此可见一斑。

汉以后到唐宋时期,由于战争等原因,特别是境内天长新城的兴起,威州逐渐失去往日辉煌。根据民国县志料推断,只在晚唐到五代时,威州做过井陉县治。到了金代,威州突然又成为要地,金天会七年(1129年),在井陉县设置陉山郡军,井陉升为威州,下领一县井陉。威州的治所,就是今天威州镇。1919年,井陉县长张蔚南曾在威州“东城地”觅得一块金天会十五年所立“威州新建威仪司三清殿记”碑石,碑文上有“天会七年升为威州”字迹,由此可知,威州之名始于那时。今天的薛家寨山南、6410工厂所在地,应该就是战国曼葭城、西汉绵蔓城、金代威州城的故址,因为这里是威州川中最平坦之处。

金代重筑的土城垣,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坐北朝南,城内州衙等官署均有设置。元代,沿用金代城池,并重新修筑、扩大规模,还将远在数百里之外的洺水县划归威州管辖。元宪宗二年(1252年),威州州治迁到了洺水。洺水后称威州,就是今天的邢台威县。至此,威州作为州治,历时123年后废弃。今天,威州镇上已看不到一点古城旧影,只有一些地名,如“城里地”、“城东地”、“城壕地”等,在传承着这里悠远的历史之脉。

天长镇

天长镇是井陉县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古城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天长镇位于井陉县西部,是井陉县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井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长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是赵国的重要军事要塞。秦朝时期,天长镇成为井陉县的县治所在地,此后一直延续到唐朝。唐朝末年,天长镇成为井陉县的县治所在地,直到1958年井陉县治迁至微水镇。

天长镇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天长镇古城墙。天长镇古城墙始建于明朝,全长约1000米,高约10米,宽约5米,是河北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此外,天长镇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物,如天长镇文庙、天长镇城隍庙、天长镇关帝庙等,这些文物见证了天长镇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天长镇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城镇。近年来,天长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天长镇还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成为井陉县重要的经济支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