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2万亿城市俱乐部背后: 科技突围的武汉模式
跻身2万亿城市俱乐部背后: 科技突围的武汉模式
2023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成为中部地区首个GDP超2万亿元的城市。这一成就背后,科技创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汉通过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2024年2月20日,武汉市召开“新春第一会”——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将科技创新放在城市战略最重要的位置。2023年,武汉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成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个GDP超2万亿元的城市。而科技创新,则是奋力跳跃的重要动力。
在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57城科技创新榜》中,武汉不仅名列前茅,还奉献了独特的武汉科技突围路径。不同于北京、深圳、长三角模式,这是一条围绕高校科研成果形成的链条完整的转化路径,即校内研发、周边孵化、大学科技园成长、高新技术开发区规模化的“四级跳”模式。
在-43℃的漠河,东风公司研发总院“候鸟工程师”测试新款智能新能源汽车性能。 (东风公司研发总院/图)
“从0到1”的技术突破
在武汉,一批批创业者和科研团队正在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巨安储能武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巨安储能”)创始人孟锦涛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位来自浙江绍兴的95后创业者,带领团队基于自主创新的液流储能技术,设计了如今的铁基液流储能系统。该系统不仅突破了国外对离子膜的垄断和技术限制,还进一步降低了电池成本。
孟锦涛与武汉的缘分始于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来到这里读研,并开始研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他发现,在新能源并网的过程中,波动性和不稳定性非常突出,需要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去解决长时储能的问题。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他们的技术得到了锂电池发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B. Goodenough教授的高度评价,认为其为“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在武汉经开区,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武汉绿动”)与其位于北京的母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国氢科技”),正携手专注燃料电池装备“卡脖子”技术研发,在绿色能源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武汉绿动总经理刘真介绍,该公司已掌握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等“核心技术”。
传统产业的技术跃升
在武汉,纺织服装业历史悠久,堪为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汉的纺织服装行业逐渐面临着低端化、同质化竞争、供应链不足等问题。为应对挑战,武汉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始积极拥抱技术创新。
爱帝集团的“智慧工厂”创建于2014年。现在,从服装设计到出品,爱帝集团仅需2.5个小时。智能产线不仅提升效率,也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爱帝集团的成功转型只是武汉纺织服装行业的缩影。越来越多的武汉服装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和产品质量。
武汉是全国重要汽车生产基地,武汉经开区更被喻为“中国车谷”。透过老牌车企东风,亦可清晰地看到武汉的转型。东风公司副总工程师、东风公司研发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谈民强表示,“从燃油车企业向新能源转型,过程是比较痛苦的。毕竟能源路线与过去完全不同,传统汽车行业在思维方式、技术路线、产品运营等方面都需要改变。”
面向市场的成果转化
武汉,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天然具备优势——科教人才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雄厚。作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城市和国家长期布局的科教重镇,武汉坐拥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81位院士,130万在校大学生,304万各类人才,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相当于当地每10个人就有1个在校大学生。近五年,留汉创业就业大学生近200万。武汉现有98家独立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总量位列全国第4。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近年来,武汉不断加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以期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让每一“公里”都接续。近日,武汉市还专门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提出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服务侧”三个方向,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这次出台的《措施》可以说是‘黄金20条’,其中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是全国首创,解决了科技成果‘不愿转’‘不好转’的痛点。”武创院院长助理王慧中说,“对早期投资给与投资奖励和损失补贴,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优秀投资机构的注意力,不少北上广深的企业家、投资人都在向我们打听具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