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湿热的原因、症状与经络表现,运用穴位及中药加以改善!
肝经湿热的原因、症状与经络表现,运用穴位及中药加以改善!
肝经湿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湿热之邪侵犯肝经,导致肝经气血不通、气机凝滞。本文将从原因、症状、经络表现以及与相关证型的比较等方面,全面介绍肝经湿热的相关知识。
肝经湿热的成因
肝经湿热证,是指“湿热”之邪侵犯肝经,造成肝经气血不通,凝滞气机,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这经常是由于外感湿热之邪、饮食不当(过量食用油腻、辛辣、甜腻的食物)、作息不正常或饮酒过量所造成。
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抑郁或暴怒等不良情绪,或居住环境潮湿,夏季感受湿热之邪等因素,也会引起肝经湿热。
夏季很容易出现肝经湿热相关症状
肝经湿热的主要症状
肝经湿热的症狀多樣,可能包括以下症狀:
消化系统症状:口苦、口干口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泌尿系统症状:小便黄赤、尿频急痛、妇女阴部瘙痒、白带黄带。
皮肤症状:面色黄、皮肤黄疸、皮肤瘙痒、湿疹、痤疮。
神经骨骼系统:肋间胀痛。
精神症状:情绪烦躁、睡眠障碍、易怒、容易疲劳无力。
眼部症状:眼睛红、眼睛发痒、分泌物增多。
舌象脉象:若湿大于热,则舌苔白腻微黄。若热大于湿,则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滑数。
在进入炎熱夏季之後,最多人会员回报的症狀就是眼睛發紅發癢,而這些只要服用一些清肝去濕的中藥,通常都會改善。
炎熱夏季眼睛容易紅癢
肝经湿热证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黄疽」、「胁痛」、「臌脹」、「带下」...等等。
當肝经湿热证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黄疸,当湿偏重时,症状表现为皮肤呈现明显的黄色且无光泽、身体可能出現轻微的浮肿与身体沉重、头痛如裹着东西、食欲不佳、排便稀软不成形、舌红苔黄白腻,脉濡不数。
如果热较重,则症状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呈现出鲜艳的橘黄色、体温升高,并伴有烦躁不安、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尿液颜色深黄、舌红、苔根黄腻、脉沉弦而数。
由於肝经通往阴部,所以肝经湿热时容易造成妇女「带下」,症状是:带下淡黄,粘稠臭秽、量多,或赤白杂下、外阴痛痒疼痛,小便淋浊。
2024年8月初有位女性会员就分享,她观察自從进入夏季之后,总觉得骨盆、下腹部、子宫附近都会感觉隐约有点肿痛,这些区域都是肝经运行的路线,而她的肝经就是实证。
女性在夏季肝经湿热,容易出现下腹部子宫疾病
肝经湿热与其他证型的比较
本证常常与“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一起讨论。
“脾胃湿热证”与“肝经湿热证”类似,原因从五行可理解,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剋土是中醫病理上的常態,既然同是濕熱所造成,症狀就會類似。
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升降失常,以腹胀腹闷、恶心食欲不佳、大便溏泻、小便短赤、排尿困难、脉濡数为主。肝经湿热证主要是气机郁滞,以肋间疼痛、口苦纳呆、脉弦数为主,同时也具有脾胃湿热相关症状。
“肝经湿热证”与“肝胆湿热证”类似,但“肝胆湿热证”的“胆经”症状较为突出,例如严重黄疸,伴随耳聋、咽干、目眩、呕吐苦水等。而“肝经湿热证”则黄疸较轻微甚至没有。
如果肝经湿热证的黄疸逐渐严重,代表病位巳从肝及胆,湿热之邪巳弥漫肝胆二经。所以肝胆湿热证偏于胆,肝经湿热偏于肝。
肝经湿热证湿热侵犯下焦时,容易出现“膀胱湿热证”,是受到湿热影响气机的病变。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尿急、尿频、尿少、尿痛,或见尿血,或尿夹砂石,尿道不通)。
以上的抽象文字,如果不容易理解的话,可以從經絡數據的角度來理解,可以參考經絡型態分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