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黄骅面花:600年传统工艺走向产业化发展
河北黄骅面花:600年传统工艺走向产业化发展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在沧州黄骅,有一种已经沿袭了600多年历史的年味儿,叫搕面花。“过年蒸面花馍”,传袭的不仅仅是一种面食,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如今的黄骅面花,还将这份祝福传递到了全国各地。《献给世界的河北好年货》今天请看:《黄骅面花蒸出浓浓年味》。
在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达介绍,春节前夕面花订单大幅增长,车间已经安排三批工人轮班上岗,以满足节前市场需求。
王文达带记者参观企业的产品展览区。各种造型的面花琳琅满目,不仅有麒麟、鲤鱼、十二生肖等平面造型的产品,也有寿桃、醒狮龙、福袋等立体造型的创意产品。近年来,企业成立了研发中心,在面花造型和品类上做了大胆创新。生产上还是采用传统发酵方法,使蒸制出的面花保留着记忆中的“年味儿”。
蒸制面花是黄骅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以羊二庄镇最具代表性,其面花制作除用面花模子磕制外,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手工捏制的造型。
黄骅市民们在家中制作的面花。面花的制作比较费功夫。第一步是和面,面粉用“面肥”发好以后,要加入数倍的干面粉来反复揉,甚至用杠子砸,这样和出来的面团硬,有劲道,也被称为“炝面”。第二步,把醒发好的面团揪成拳头大小的剂,放在各类花式的模子里,一压一按一搕,一个面花就完成了。讲究的人家还会在面花中间放一两颗红枣,以增加情趣。第三步,醒花——就是把磕出来的面花先晾一晾。因为醒过的面花上的花纹才更清晰,蒸出来松软还有嚼劲儿。待到面花一改原先的“扁平身材”,变成胖嘟嘟的,面花就醒好了,可以上屉蒸了。
根据黄骅县志记载,由于本地盐碱土质,粮食产量很低,面粉尤显珍贵。逢年过节,就用平日舍不得吃的面粉,蒸制成鸡、鱼、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形状的面食作为供品,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吉祥。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说,这一习俗世代相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制作工艺的完善,黄骅面花逐渐走向大众化、日常化,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
为保护这项传统文化,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于2009年成功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黄骅面花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像王文达的面花厂一样的面花生产企业就有100多家,年产值2000多万元。黄骅市文化馆馆长冯宝刚表示,他们通过带面花参加展销会,组织学生进企业学习面花制作技艺,推荐面花技艺传承人进校园等方式,使黄骅面花这一地方特色,正在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