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大显身手,未来5年将创造近1亿个新就业机会
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大显身手,未来5年将创造近1亿个新就业机会
疫情防控期间,全球工业自动化与数字化趋势加速推进。多国积极出台产业措施,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以抓住新的产业变革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2020年未来工作报告》称,全球自动化和数字化趋势正加速发展。目前,全球超过80%的企业正在加速布局,推进工作流程数字化,而50%的企业则希望加快实现部分岗位的自动化。报告预测,未来5年,科技驱动的自动化浪潮将创造9700万个新就业机会,各国应加大对员工“再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
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大显身手
日本机器人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机器人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3%。在欧元区,计算机编程领域的就业人数不降反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美国商品进口同比减少11%,但工业机器人进口增长5%。
通过与人工智能公司Brain Corp的合作,美国零售企业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俱乐部,计划在今年秋季向其门店继续布置372台新的自动地板清洁器,而这些小机器人还附带一个功能——分析货架库存。沃尔玛公司表示,出于疫情防控需要,购物者日益青睐与他人接触较少的购物体验,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更好解决方案,帮助降低成本。
在送餐、分发快递、测量体温、核酸采样等领域,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也大显身手。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评论指出,机器人已经成为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一线工作者”,在医院、办公室和城市发挥了关键作用。
丹麦蓝海机器人公司生产的UVD消毒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成了欧洲多家医院的“网红”,这款机器人装载的紫外线照射灯射出的紫外线光束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消杀99.99%的病原体。UVD消毒机器人仅用10分钟就可以消杀一间房屋,并且可以避免人工消毒带来的感染风险。
疫情防控期间,日本椿本集团的自动分拣和传输设备需求猛增,该公司还与初创科技企业合作,研发线上卡车运输交接系统,司机无需接触即可完成货物交割,节省时间,也减少了接触传染风险。据日本媒体报道,未来日本对无人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到2025年,仅下一代物流系统的需求就将达到6510亿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15.6日元)。
出台政策助力新技术应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全球在岗的专业服务机器人数量今年将增长38%,并且在未来两年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从2020年到2022年,全球范围内将新安装约200万个机器人。管理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智能自动化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到2030年将为全球贡献15万亿美元的产值。”一些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自动化变革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机器人在日本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从企业生产线到物流、教育、服务等都能看到机器人的身影。为推动自动化发展,日本政府近年来出台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人工智能战略2019》等文件,希望以智能化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强化日本企业竞争力。
疫情防控期间,欧盟委员会专门发起“欧洲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倡议”,征集应对疫情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希望能够立即或者在中短期内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投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欧盟委员会认为,人工智能医生、医护机器人、自动仓库、无人驾驶汽车等技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而在未来整个欧盟将进一步加速实现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
今年10月,欧盟公布的最新版“数字欧洲”项目显示,欧盟将投资6亿欧元,用于为欧盟范围内的数字行业培训约25.6万人,其中将设立160个新硕士学位,培训8万名数字专家,并通过短期培训项目为其他行业培训15万数字化人才。此外,欧盟要求成员国将“数字化转型”融入经济恢复全过程,以拓展数字化新机遇。
产业变革催生新就业机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任埃德蒙·菲尔普斯日前表示,人工智能不仅带来了“加法”机器人,还带来了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乘法”机器人。菲尔普斯同时指出,需要充分考虑智能化的短期和中长期后果,推出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律和程序来规范机器人的使用。
经济学家们认为,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大规模运用和推广为各国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各国应该针对新的需求,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机器替代人”的情况,还可以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很多人担忧,新技术将冲击劳动力市场并导致失业。有分析认为,未来5到10年,经合组织国家14%的工作将实现自动化,32%的工作将改变操作方式。在欧盟成员国,37%到69%的工作将至少有一部分可以实现自动化,还有25%的工作将因自动化的实施发生巨大变化。
不过,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指出,数字化和自动化将带来更多新的就业机会。一方面,由于自动化等新技术的使用,现有工作岗位需求减少,简单重复劳动等低技能岗位最容易被机器所取代。预计未来5年,全球受此影响的岗位达8500万个。但同时,由于新技术投入,未来5年将创造9700万相关工作岗位,尤其是人机交互、算法等相关岗位需求激增。
欧洲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不管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多么先进,高素质人才依然急缺,不仅需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数据科学家、程序员、技术商业化人才。欧盟预计,96%的人经过充分培训可以找到类似或者更好的工作。“未来自动化浪潮下,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劳动者必须适应新的岗位要求,为此必须要加大培训力度。”
自动化与焦虑:更智能的机器会否导致大规模失业?
目前为止,运用人工智能的领域似乎也有同样的情况。例如,运用可分析大量法律文件的软件后,在案件的“证据开示”阶段充当人类搜索引擎的法务文员及律师助理的人数估计将减少。而实际上,自动化降低了证据开示的成本,加大了其需求。“法官们现在更愿意批准证据开示,因为成本变低,也更简便了。”贝森说道。2000至2013年间美国的法务文员人数年增1.1%。同样,电子商务实现了自动化购物,加上更准确的导购推荐,令人们购买更多产品,提高了零售业整体就业。巴拉尼教授表示,在放射学科领域,Enlitic的技术让从业人员如虎添翼,把普通医师变成了专家。科技没有让他们失业,而是提高了他们的能力,这或许有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专家短缺的状况。
不难预见有些领域自动化将取代人力,而较不明确的是科技会在哪些行业创造新职位。“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有什么新职位出现,但一向都是如此。”美国西北大学的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说。他提出,想像一下在100年前告诉某人他的曾孙将成为电子游戏设计师或是网络安全专家。“过去没有人能预测这些工作的出现。”
同样,正如今天人们担心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可能冲击,一个世纪前人们也担忧汽车取代马车的影响,奥特尔指出。与马匹相关的职位减少,但服务驾车人士和货车司机的汽车旅馆及快餐业兴起,创造出全新的职位。随着这些行业的衰落,新行业又会出现。自动驾驶车辆将使人们有更多时间消费商品和服务,扩大其他经济领域的需求;自动驾驶车辆也可能加大本地配送产品(如食品)的需求。
只聘人类
人工智能本身也将创造出一些新职位。自动驾驶汽车也许需要远程操作员应付意外情况,或要随车人员下车敲门递送包裹。打造、训练企业聊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客服以及为其编写对话都需要人类完成,据说人工智能企业正忙着聘请诗人。这些机器人及系统需要经常更新维护,就像今天的网站一样。无论人工智能变得多先进,在某些工作领域,人类总是更胜一筹,特别是涉及同理心或社交互动的工作。医生、治疗师、发型师及私人教练都属于这个类别。咨询公司德勤对英国劳动力市场的一项分析显示了过去二十年就业倾向的深刻变化,“关爱型”职位日益增多:护理助理、助教、护工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09%、580%、168%。
如果只关注职位流失,那是没有把握“自动化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核心经济原理”,奥特尔指出:自动化提高了那些必须人力完成的工作的价值。他表示,担忧自动化将引致大规模失业的观点最终陷入了经济学家所说的“劳动总量固定”的谬论。“这一概念认为社会只存在有限的工作,如果其中一部分被自动化,人类可做的工作就会变少,但这完全是错误的。”他说。那些发声警告技术性失业的人“实际是忽视了自动化引发的经济反应”,贝森说道。
但这次会不一样吗?正如福特在《机器人的崛起》一书中指出的,这一次,自动化的冲击涉及面更广:两个世纪前,并非所有行业受到影响,但如今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计算机。他认为,在之前的自动化浪潮中,劳动者可以从一种常规性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常规性工作;但这次,许多就业者需要从常规性低技能工作转换至非常规性高技能工作,才能避免自动化冲击。帮助劳动者更快获得新技能因而变得更重要。奥特尔说,但至今,“没有什么证据”显示人工智能对就业有任何显著不同的新影响。莫基尔则表示,虽然大家都对人工智能心存疑虑,但更多的职位是被海外廉价劳动力取代的。
另一区别是,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往往需时数十年,而部署软件则快得多。谷歌开发出智能回复功能(Smart Reply),数月之后便有数百万用户使用。即便如此,大部分公司应用新技术的行动往往较慢,很多是出于非技术性原因。例如,Enlitic及其他开发医药领域人工智能系统的公司必须与复杂的法规及分散的市场角力,尤其是在美国(所以很多创业公司选择在别处测试技术)。改变流程、出台标准、人们学习新技能,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贝森观察发现,“发明和应用之间的区别是关键,但这往往被忽略。”
还有一种担忧是,新兴的高科技行业与之前相比,劳力密集程度降低了,对此又怎么看?弗雷引用其去年参与撰写的论文,指出美国仅有0.5%的劳动者受雇于2000年后出现的行业。他说:“科技创造的职位可能越来越少,被自动化的职位却越来越多。”一个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2012年被Facebook以十亿美元收购时,Instagram拥有数千万用户,而仅有13名员工。一度有14.5万名员工的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则大约在同一时期破产。但这样的比较具有误导性,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表示。击溃柯达的不是Instagram,而是智能手机,并且与柯达公司或是传统摄影产品行业相比,智能手机产业及其周边生态系统雇用的人数要多得多。
这次会不一样吗?
那么谁是对的?是认为这次与以往不同,机器真的会抢走所有人饭碗的悲观主义者(多为科技界人士),还是坚称科技最终创造的职位会多过所破坏职位的乐观主义者(多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事实可能介乎两者之间。人工智能不会造成大规模失业,但和以往科技变革一样将加速目前计算机带来的自动化趋势,破坏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则要比以往更快地学习新技能。贝森预言将出现的是“艰难过渡”而非“历史剧变”。虽然众说纷纭,但大家在应对办法上存在共识:企业和政府需要创造条件方便就业者学习新技能并按需转换工作。万一悲观主义者猜对了,人工智能的冲击将比乐观主义者的估计更迅猛、更剧烈,这一方法也会是最佳的防御。
本文原文来自人民日报张朋辉、 吴乐珺 、经济学人(TheEconomis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