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资治通鉴》:被低估者的价值翻盘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资治通鉴》:被低估者的价值翻盘术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n/cj/2025-02-17/detail-inekvake7566192.d.html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韩信从一个贫民到汉初三杰之一的传奇故事。本文将为您讲述韩信如何在乱世中展现才华,最终被刘邦重用,并分析其成功之道。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读《资治通鉴》之七十三

刘邦跟其他各路诸侯在关中地区的时候,因为刘邦西进过程中的业绩,还有他的为人,加上给下属的经济待遇好,所以其他诸侯的不少将士就跳槽到刘邦那里去了,总共大约有一万多人。这里面就有一个影响历史走势的关键人物,汉初三杰之一、汉初三大名将之一,大名鼎鼎的兵仙韩信。他还著有《韩信兵法》三篇,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跟秦昭襄王嬴稷一样,韩信的故事也是很多,并且是不折不扣的成语故事大王,跟他有关的成语有三十多个,比如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一饭之恩、胯下之辱等等。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可以说是就是为乱世而生的,他对于从商、为官都没什么兴趣,可是对于打仗的事情就很有天赋、有见解,他跟项羽年纪相仿,但是没有项羽那种浮躁,不是看了一半兵书就扔掉的类型。在秦末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韩信就仗剑跟着项梁去混了。当然,在项梁麾下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功劳、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一直默默无闻。

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出韩信肯定没有闲着,估计每次跟着项梁打仗,他就会结合兵书,做一些复盘和总结等,可以理论和实战结合,避免了赵括“纸上谈兵”之类的笑话或者错误。

在项梁兵败被杀之后,韩信又进入了项羽的帐下,项羽任命他做执戟郎中,因为这个职位,他可以接触到一些军事决策,也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项羽的言行。他多次给项羽提军事决策建议,可是呢,项羽根本听不进去。所以了,趁着诸侯都在关中、可以自由跳槽的时机,韩信就跳槽到了刘邦这边,并跟着一起去了蜀地。

由于这个时候刘邦还在休养生息,没有什么战事,韩信在军营中也是籍籍无名,只做了个接待宾客的小官。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可能因为一直做着不擅长的事情心里憋屈,也可能因为水土不服导致情绪比较大,韩信犯了军规,按照军法当斩,并且跟他一起犯事的人都已经被处死了,轮到韩信的时候,他抬头看着作为监斩官的夏侯婴,对他说“汉王难道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呢”。夏侯婴对他的话深表惊讶,并且上下打量了韩信一番,觉得他外表雄伟,立马就将他释放了,并且跟他详细交流,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就向刘邦推荐了韩信。

刘邦于是给韩信升职到了治粟都尉,这是一个高级官员,专门负责管理粮草,顺便也考察他一下。这个时候,韩信有了跟萧何见面的机会,他有事没事就去萧何那里聊天,萧何对他的才华十分认同。

这个时候各级将领和士兵都思乡心切,有不少人都在去往南郑的途中逃跑了。韩信也猜测萧何、夏侯婴也多次推荐过自己了,可是刘邦却依然没有新的任命出来,也是心里琢磨着刘邦也跟项羽一样不会重用自己,便找了个机会跑路了。

萧何知道后,也不跟刘邦报备了,立刻马上去追他。刘邦对于韩信和其他将士逃跑没怎么放在心上,反正都在情理之中,但是当发现萧何也不辞而别之后,他彻底慌了,而且非常生气。过了一两天,萧何才回来,并且趁着这个机会又一次推荐了韩信。

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由于有萧何这一次的动作,把事情搞得这么大,刘邦终于也认识到了韩信的重要性,当然,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亲自跟韩信交谈。

在追韩信的时候,萧何肯定是给韩信承诺要帮他讨要什么官职。而事情的进展都比较顺利,刘邦一见到萧何就破口大骂,发泄完情绪之后,两个人就谈正事了,经过商量之后,直接将韩信提拔为大将军。按照刘邦平时的做法,他准备直接把韩信叫过来让他做大将军,可是萧何赶紧拦住他,劝他在拜大将军的时候,一定要有仪式感。尽管实利重于名号,但是对于韩信那样的落魄贵族以及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仪式感都非常重要。

不久之后,刘邦就在南郑进行斋戒,设置坛台和广场,在众将面前,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是一个特别知恩图报的人,或许也由于这次的登坛拜将,韩信对于刘邦十分感激,所以后来即便他手握重兵,还有蒯彻一直鼓动自立门户,他也始终对刘邦保持忠诚。

拜将大礼完成之后,刘邦就跟韩信进行详谈了。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

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留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

这段话可以变成一篇像《过秦论》、《六国论》的文章,叫做《项羽论》,他首先用两个成语指出项羽的性格弱点: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不懂得任用和信任能臣干将,心眼小吝啬封赏。毕竟韩信跟项羽干了快三年,而且作为执戟郎中有近距离观察机会,他的这些评论很有说服力。

其次就是放弃关中地区天险,去彭城那个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方建都,就是找死。

第三则是背弃义帝的盟约,还直接把义帝赶到江南地区,让自己处在了道德低点,并且在封王的时候驱逐旧主(比如韩王韩成、赵王赵歇、燕王韩广)、分封将相,就引发了原有势力的不满。

最后是所到之处残暴至极,基本上攻城必屠城、烧城,这种行为基本就让项羽失去民心,尤其是在关中地区,没什么人服他和他设立的那三个王。

在总结了项羽自取败亡的地方之后,韩信劝说刘邦借着在关中地区建立的民心基础,出兵拿下秦地,并进而争夺天下。刘邦听了之后大喜过望,恨不得早点认识韩信,立马就着手进军关中的准备工作。

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是韩信,但是其他的角色如刘邦、萧何、夏侯婴都同样出差,可以看出刘邦的团队质量是超高,有一批能够识人任人的各级成员,所以即便刘邦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注意到某个人才,他身边的人也能很快给他弥补可能的缺憾。

韩信作为一个杰出的人才,他能够获得任用,基础是他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但是也离不开身边人的识人之明,还有就是刘邦的胆量,换做是其他人,由于韩信当时还没有历史业绩,那绝对不可能将所有的军队都交给他的。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有以下启发:

一是要想不怕埋没,务必主动接近决策者。韩信的目标可以说十分明确,他在各个阵营,寻求任用的方式都是接近高层,找到那些能真正做决策的人,而不是跟着所谓的组织层级,一级一级地让他们往上推荐。按照组织层级来玩的话,一辈子都别想有熬出头的机会。

二是成事者都善于利用环境,并善于在变化中创造的机会。韩信在争取任用的过程中,也跟他打仗一样,善于运用环境和职位给自己创造机会,比如他因为犯事即将被处死,语出惊人成功吸引了夏侯婴的注意力,不仅保全了自己,还获得了夏侯婴的推荐;利用担任治粟都尉的契机,不断跟萧何交流讨论,得到了萧何的认可;借着将士们逃亡的状况,通过萧何的连夜追赶和挽留,成功得到了刘邦的重视。

三是最大的杠杆效应就是影响他人的能力。韩信能够得到刘邦的重用,就是通过影响夏侯婴、萧何,进而影响了刘邦。

我们在《纳瓦尔宝典》中,可以看到杠杆效应的重要性,在社会中杠杆效应的核心就在于影响他人的能力。当然,影响人的方式很多,可以用钱影响人、用权力影响人、用名气影响人,还可以用产品影响人、用文章音频视频去影响人,用才华、用人品去影响人等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