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交易者,必须搞懂的底层逻辑
左侧交易者,必须搞懂的底层逻辑
左侧交易是投资领域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是简单的逆向操作,而是在市场非理性波动中寻找价值重构的确定性。本文将深入探讨左侧交易的底层逻辑,帮助投资者建立更科学的投资体系。
一、引言
基金投资者照理是理性的(因为股票投资者根本瞧不起基金投资者,觉得那是候鸟,我才是海燕),但在实际交易中,则未必,往往会经历三个段位:
- 第一段位是追高;
- 第二段位痛定思痛,升级为在高位稍有回调时参与,最冤枉;
- 第三段位是寻找真正的价值区间做布局。
你在哪?
大部分基金投资者,有意无意的都是“长期投资者”,不管是不是被迫,大可归类为左侧交易者。
搞懂左侧交易的底层逻辑,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提升,可以应用到具体的策略书写中,为我、为你、为菜鸟!
左侧交易的本质不是简单的逆向操作,而是在市场非理性波动中寻找价值重构的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植根于资产定价的底层逻辑,当股债收益率利差突破历史极值,当优质资产跌破重置成本,当市场情绪指标进入极端区域,真正的价值猎手会像等待黎明般耐心布局。
一、价值锚定:左侧交易的底层密码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估值回归的确定性源于资本逐利的天然属性。
2018年底创业板指跌至1200点时,板块平均市净率仅2.3倍,低于多数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
当资本发现配置权益资产的预期回报显著高于扩大再生产时,价值回归的齿轮便开始转动。这种跨资产比较的价值发现,构成了左侧交易最坚实的逻辑基础。
市场情绪的钟摆运动永不停歇。
恐惧贪婪指数跌破20时,往往对应着历史性底部区域。但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不会单纯依赖情绪指标,而是将其与估值体系交叉验证。
就像2020年3月全球市场暴跌时,聪明资金在VIX指数冲破82的恐慌中,悄然收集现金流折现价值高于市值50%的核心资产。
当沪深300市盈率跌破历史20%分位,股债收益率差突破+2标准差,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资本市场的定价错位。
2022年10月,A股风险溢价触及6.8%的历史极值,这相当于股票投资者要求比国债高出680个基点的风险补偿,此时股票资产的隐含回报率已超过多数实体产业的ROE水平。
事后来看,所有价值投资点出现时,尽管后续还有回落,那已是情绪使然,可以不理、可以利用。
并且我们又不是一锤子买卖,还有策略助攻。
二、逆向布局:穿越周期的操作框架
估值坐标的建立需要多维度校准。
不仅要看PE/PB的纵向历史分位(这是相对指标),更要结合股息率与债券收益率的横向比较(这是绝对指标)。
当沪深300股息率超越10年期国债收益率150个基点时,意味着股票资产的现金回报已具备绝对吸引力。
这种股债收益差模型在2008年、2013年、2018年多次发出明确信号。
仓位管理是左侧交易的生命线。(仓位管理正在黄金网格中实现)
大的框架可以采用金字塔加仓法,在估值底部区域建立30%基础仓位,每下跌10%加仓20%,保留最后30%头寸用于极端情况。
2016年熔断机制引发的非理性下跌中,这种策略帮助投资者在2638点完成完整布局,最终在2017年的价值回归行情中获得超额收益。
止损机制的设定需要超越技术层面。
当持仓标的的基本面逻辑发生根本性逆转,或估值体系遭遇系统性破坏时,即便亏损也需要果断离场。
2015年创业板泡沫破裂过程中,真正伤害投资者的不是高估值本身,而是对商业模式坍塌的视而不见。
三、价值陷阱:左侧交易的风险边界
低估值表象下的基本面塌方需要警惕。
某些传统行业看似便宜的PB估值,可能隐藏着资产重估风险。
如2013年的煤炭板块,0.6倍市净率看似安全,实则面临能源结构转型的致命冲击。投资者需要穿透报表数字,审视资产的实际变现能力。
趋势惯性可能远超价值投资者的承受极限。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花旗银行股价从55美元跌至1美元的过程,让无数信奉"大而不倒"的逆向投资者血本无归。
这警示我们:在系统性风险面前,任何个体估值模型都可能失效。
对于我而言,行业把控都不准,更不敢碰股票。
资金成本的耐心考验着每个左侧交易者。
当十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融资成本会压缩估值提升空间。
2022年的中概股危机表明,在流动性紧缩周期,价值回归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必须确保资金久期与投资逻辑匹配。
站在当前时点观察,全球资本市场正在经历估值体系的重构。
当无风险收益率持续抬升,传统的估值模型需要加入更多风险溢价因子(我们的策略也一直在思考)。
但价值回归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资本永远向着预期回报更高的资产流动。
真正的左侧交易者,是在市场集体非理性时保持清醒认知,在价值洼地用严密的逻辑构建安全边际,等待资本重新发现价值的曙光。
这种等待不是被动守望,而是主动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价值坐标系,在产业变迁中寻找新的估值锚点。
四、总结:价值投资的范式跃迁
站在资本定价体系重构的历史节点,左侧交易正在经历从传统价值投资到现代资产配置的范式转变。
核心能力从单纯的估值分析,进化为跨资产定价能力、反身性认知能力和宏观周期定位能力的复合体。
成功要素呈现三大特征:
1.多维度估值坐标系的构建能力,涵盖纵向历史分位、横向资产比价、DCF绝对估值三重验证;
2.反周期仓位管理的艺术,通过金字塔建仓和动态平衡模型,比如黄金网格等策略,实施抵御市场惯性冲击;
3.认知迭代的进化速度,能够识别新旧经济转换中的价值迁移轨迹,把认知再融入到策略中执行,这是接下来转化需要做的事。
未来的左侧交易者,需要在新旧能源转换、全球产业链重构、数字经济崛起的大变局中,建立包含ESG因子、技术创新溢价、地缘风险补偿的新估值模型。
当无风险收益率中枢持续上移,传统的均值回归逻辑需要叠加产业变革洞察,在光伏、储能、AI等新经济领域寻找结构性错杀机会。
价值投资的本质从未改变,但价值发现的方法论必须与时俱进。
投资策略的实现,除了经验、技术、AI,不能离开底层逻辑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