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文学解析手册|谦虚的自夸
凡尔赛文学解析手册|谦虚的自夸
凡尔赛文学,一种以谦虚为外衣的自夸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它为何让人反感?这种独特的社交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学机制?本文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解析凡尔赛文学的本质。
2024考研分数已经揭晓,不知道各位是否都已经拿到了自己满意的分数。有的人考完试后专门来找学堂君感叹:“今年考研的题目好难啊,我觉得自己文献的阅读能力还是有待提高。你们在大学堂写推文的肯定不少看文章吧,早知道我也参加大学堂了。”
如果这个时候学堂君的回答是:
诶呀也没有啦,我看这个题目还是挺难的呢~毕竟我写一篇文章也就看几篇论文,你闲的没事趁着课间看几眼就比我强了吧。(咬手指故作苦恼)。
相信有不少选手就会气的牙根痒痒,想要给学堂君寄刀片了。
凡尔赛言论为何让人体验不良?这种以谦虚的外衣遮挡自己自夸的行为缘何令人不快?了解凡尔赛,让我们一起自觉抵制凡尔赛行为!
凡尔赛文学解析手册第一章:凡尔赛文学的基础概念
凡尔赛言论的基础是一种自夸,本身就是一种不太让人舒适的行为。与普通的陈述不同,自夸的人经常以过分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并使用积极修辞强调和夸大自己的优秀。在研究中常管这种行为叫做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
也就是说,自夸本身就可能具有弄虚作假的成分在。正如学堂君写考研题目科普文不一定能拿高分,山竹醇(如果存在的话)在养殖中的作用不一定真的那么显著,大部分的自夸者实际上也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好。
这些说法的目的实际上是通过自夸立一种“我比别人好”的人设,让别人走过路过说上一句:”嘿!您真是介个!(北方人竖大拇指.jpg)”
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潜在的优越性,名为优于平均效应,即认为自己优于同龄人平均水平。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会强调自己的长处而努力淡化自己的弱点,让自己和他人对“我”这个人的认识趋向积极,从而营造一种“我”比别人更优秀的样子。
也就是说,山竹醇是一个人的话,就会努力列举自己在各种畜牧业养殖中的突出作用,但是绝口不提这种作用的具体数据分析方式和他的身世来源。
早在2010年,中国学者就通过问卷测量462名大学生,发现无论是男是女,中国大学生都表现出了优于平均效应,同时自尊的水平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优于平均效应水平。这证实了人们进行自我提升行为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
可以说,自夸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稳定精神状态的重要锚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存在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
凡尔赛文学解析手册第二章:凡尔赛式自夸的特点
与传统自夸不同,凡尔赛式自夸突出一个先抑后扬,用谦虚的外衣包裹住自夸的本质。而要想解析这种先抑后扬的现象,我们还是需要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入手。
在自我提升的选择上,什么是社会所喜爱的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
刻板印象一下(大家不要学学堂君):
一个典型美国人可能会强调自己突出的成就,在华尔街做着金融大鳄月入几亿美刀,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突出一个遥遥领先。
而一个典型东亚人则可能会强调自己工作之后给父母买了一套大房子,请了28个保姆贴身伺候7个厨师每天换。
(图源网络,侵删)
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下的人会在自己文化背景的规范要求下选择相关的特质进行自我提升的行为。上面的例子就能够明显看出,前者是西方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主义文化,而后者则是东亚追求孝道的集体主义文化。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之中,谦虚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戒骄戒躁为人谦逊有礼,所以我们在自夸的时候其实也要使用一种更加“谦虚”的方式。
研究者通过测量了中国和美国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外显自我评价(即个体意识到的自我评价)水平和内隐自我评价(即个体无意识的自我评价)水平发现,相较于美国的被试,中国大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内隐自我评价水平。
同时,在操纵被试的谦虚水平(要求个体想象自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或是非常不谦虚的人)后发现,谦虚组会有更强的内隐自我评价水平。这一现象的变化程度还会因为被试的文化背景而不同,也就是说中国人在想象自己是一个谦虚的人时,内隐自我评价水平要比美国人更高,而在想象自己是一个不谦虚的人时则相反。
这一结果验证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谦虚的重要作用,我们会通过塑造自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而“悄咪咪地”提升对自己的评价水平。
(图源网络,侵删)
这也就是为什么相对于大肆宣扬自己的优秀而言,许多人更喜欢用凡尔赛式的自夸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性了。毕竟,看似谦虚本身也是一种优越。
凡尔赛文学解析手册第三章:凡尔赛式自夸为什么招人嫌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自夸对于说者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听者来说为什么凡尔赛如此让人讨厌?
Van Damme等人(2016)把自夸分为了两种类型:
一种是显性的自夸。这种自夸通常是通过与他人比较凸显自我的优越,比如“使用山竹醇饲料的猪生长速度要超过普通农作物饲养的猪502%”。
而另一种则是隐性的自夸,通常是对于自己的一种积极陈述,比如声称“山竹醇价格金贵,对于畜牧业大部分牲畜的养殖都有不错的作用“。
傲慢假设(Hubris hypothesis)认为,显性自夸要比隐形自夸更加让人不适,这可能是因为显性自夸会让旁观者觉得自夸者对其具有蔑视的看法,继而使旁观者的消极情绪水平提高。
(图源网络,侵删)
依照上述判断标准,凡尔赛文学则主要属于显性自夸的行列。
举个典型的凡尔赛文学例子来说:“你老公送你的这个小白车好漂亮啊,我真的好喜欢哦!我就不一样了,老公竟然送了我一辆粉红色的兰博基尼,也太直男了吧。哎,怎么跟他说我不喜欢这个颜色呢?”
这句话里隐含着几层意思(夸张解读版):
你老公送的只是一个杂牌子的小白车,而我老公送的是兰博基尼,我家有钱多了你算什么东西
我老公就算送的是兰博基尼,我也可以因为是粉色不喜欢,而你没得挑
我要故意吹捧你一下显得我很谦虚,在个人品质上也全方位超过你
我就是在恶心你你生不生气?你生气也没法打我,嘻嘻
通过凡尔赛式自夸,自夸者仿佛一个能力、家境和品质均有压倒性优势的“六边形战士”。如此行径让人不爽之余还难以通过常规手段反击,人神共愤!
结尾
凡尔赛文学危害个人情绪稳定,对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具有负面意义,天下苦凡尔赛久已!
学堂君在这里呼吁大家,自觉抵制凡尔赛行为,共创良好网络环境!
ps:只留我一个人用凡尔赛文学爽爽就好了,嘻嘻~
说到凡尔赛文学,学堂君脑子里蹦出来一句流传千年的“经典”——何不食肉糜?”学堂君由此觉得:或许有些凡尔赛行为只是行为发出者的真实想法或疑惑,并不是在自夸~但无论是无意的凡尔赛还是有意的谦虚自夸,只有凡尔赛行为接受者受伤的世界达成了o(╥﹏╥)o!
参考文献:
[1] Dufner, M., Gebauer, J. E., Sedikides, C., & Denissen, J. J. A. (2019). Self enhancement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3(1), 48–72.
[2] 高阳,倪士光,夏志远 田午林.(2023).群体夸耀方式对旁观者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旁观者的被挑衅感和群体认同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04),471-478.
[3]Alicke, M. D., & Govorun, O. (2005). The 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The self in social judgment, 1, 85-106.
[4]刘肖岑,桑标 张文新.(2010).大学生自我提升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02),294-298.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10.02.053.
[5]Sedikides, C., Gaertner, L., & Toguchi, Y. (2003). Pancultural self-enhanc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1), 60.
[6]Gaertner, L., Sedikides, C., & Chang, K. (2008). On pancultural self-enhancement: Well-adjusted Taiwanese self-enhance on personally valued trait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9(4), 463-477.
[7]Cai, H., Sedikides, C., Gaertner, L., Wang, C., Carvallo, M., Xu, Y., ... & Jackson, L. E. (2011). Tactical self-enhancement in China: Is modesty at the service of self-enhancement in East Asian cultur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1), 59-64.
[8]Van Damme, C., Hoorens, V., & Sedikides, C. (2016). Why self-enhancement provokes dislike: The hubris hypothesis and the aversiveness of explicit self-superiority claims. Self and Identity, 15(2), 173-190.
[9]Hoorens, V., Pandelaere, M., Oldersma, F., & Sedikides, C. (2012). The hubris hypothesis: You can self‐enhance, but you'd better not show i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0(5), 1237-1274.
[10]Van Damme, C., Deschrijver, E., Van Geert, E., & Hoorens, V. (2017). When praising yourself insults others: Self-superiority claims provoke aggres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3(7), 100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