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 支教团队爱心 接力续写承诺
十二年 支教团队爱心 接力续写承诺
一群被家里当成宝贝的大学生,背起行囊,远赴山区,为留守儿童们撑起一片天;原本不受管束的孩子们,却舍得在假期放下手机和游戏,心甘情愿到学校按时上课,以寻觅更多友谊与羁绊……
时间在变,人物在变,地点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带着爱的初心。自2013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暖在心动”暑假支教团队创立以来,291名志愿者已先后接过爱心接力棒,用自己的力量去书写和孩子们的青春故事。整整12年的坚守,聚微光成星海,成为了遂昌难以割舍的一份深情。
这个支教不简单:竞聘上岗,能者居上
“我们去遂昌可不是走走过场,要倾心付出,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抱着‘玩’的心态,是绝对不行的。”尽管距离院内选拔已过去两个多月,但一想起学长们严肃的表情和话语,第12届“温暖在心动”暑假支教团队队长许文奕仍印象深刻。
“原以为一个公益性质的支教会缺人报名,未曾想,竟然有整整300人竞争23个名额。”许文奕回忆说,凡是报名“应聘”的大学生都要经历两轮面试,一轮考验个人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技能特长等,另一轮则考验作为支教老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现在想来,我最后能被留下,还当上了队长,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7月14日下午,抵达石练小学,简单摆放一下桌椅就布置好了一个简易的办公室;当天晚上,23名成员按教学组、后勤组、技术组等组别分头开展准备工作。接下来的20天时间里,他们就是学校各学段孩子名副其实的“主心骨”“大家长”。
7月16日下午,围棋、计算机;7月17日下午,舞蹈、编程……团队里的大一新生杨凯博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课程安排,包括课程目标、教学重点等都一一罗列。“这些都是队员们的‘拿手好戏’。除了课外拓展,我们还提前开展了有关各学段课业辅导的集中培训。”杨凯博告诉记者,每一项安排,他们都要经过反复论证与演练,争取最大化让孩子们长见识、提素养。这期间,他们也曾多次咨询往届学长,进一步了解遂昌孩子们的兴趣所在,确保“对症下药”。
连日来,各位“新晋”教师也依次轮到了“实战”机会,且都不负众望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随机走进一间低年段教室里,台上,负责舞蹈教学的张敬茁正带领孩子们跟随节拍学习《小鸡舞》的基本动作。在她一遍遍演示和矫正下,孩子们的姿势越发标准,教室内更是一直充满了欢声笑语。
“第一次面对孩子时,紧张到话都说不出,现在觉得游刃有余。和孩子们混熟了,他们都称呼我为‘小张老师’。”张敬茁感慨道,支教活动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赋能孩子成长上,他们也从中受益很多,特别是每天打开校门,看见孩子们向自己挥着手跑来,那种成就感、自豪感难以用语言形容。
一届接着一届干:因为约定,所以坚守
午休时间,支教队员们收起电脑、课本,来到一楼教室里。地上铺着的几张海绵垫、凉席就是他们每天休息的地方。
“一开始也确实有队员打怵过,现在大家都很好地适应了。”副队长方晨曦说,整个支教期间,产生的费用一半由队员自支,另一半则通过“追梦筹”平台筹集。说话间,她还展示了他们包裹里的电饭锅、炒勺等炊具,“到了周末,我们自己动手一样能做出一餐美味佳肴。”
瞧见这些,记者忍不住问道:“究竟是怎样的契机,能让远在杭州的学子们与遂昌结缘,并为之‘前赴后继’长达12年?”对此,屋里所有队员相视一笑:“都是团队创始人的‘一时脑热’!”
2013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就读的俞域峰完全是为了满足学校社会实践要求而联系遂昌,创办了“温暖在心动”暑假支教团队,无意间拉开了十年之约的序幕。
277公里、10个小时、换乘4次……对于首次前往高坪小学的种种细节,俞域峰记忆犹新,“第一次见到山里娃们,就被他们的淳朴与善良感染,每张面孔都让我印象深刻。”令俞域峰最难忘的是其中一个孩子的愿望,他长大后想做景区开发商,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多年,想通过开发家乡旅游资源让父母回家工作,实现阖家团圆。受此触动的俞域峰当时就承诺:为了这群孩子,他们会坚持每年过来,至少10年!
一次又一次启程,一次又一次邂逅……尽管当初的翩翩少年们早已步入社会,但“后来人”的足迹却接续覆盖了龙洋、金竹、云峰等多个乡镇,多年来从未中断过。现如今,“温暖在心动”已然成为一个惯例、一个标志、一种新老接替的传统。
临近上课,负责科普教育的黄楚琦在微信群“温暖在心动全员群”里发布了一条求助信息:要讲述VR眼镜的设计与制作,孩子们未接触过透镜相关知识,如何更自然地衔接?没过多久,往届队员徐雅丽就发来了反馈:调整一下教学顺序,先通过成像实验让孩子们有初步认识,再进行相关科普。
“这样的对话一天里数不胜枚举,前辈们的支招献策往往能让我们事半功倍。”方晨曦说,无论过去多久,老队员们都不会和遂昌告别,他们依然会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许他们没能来到现场,但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力量。
十年之约逾两载:双向奔赴,来日方长
傍晚,正在食堂享用晚餐的队员邓聿琳看了眼时间后,急忙拿起笔记本奔向二楼会议室,准备参加每天一次的教学工作例会。
“今天在数学习题讲解上有些死板,孩子们接受度不高。”“乒乓球课堂上,有基础的孩子希望多举行进阶性训练。”……一个多小时的例会时间里,各科目教师依次汇报了当天的问题与不足,共同商讨了改正办法。队长许文奕也将所有内容归纳记录在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
“这就像是上学时期的‘错题本’,里面的差错都不该再犯,还能让下一届队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支教的整体水平才会逐年提升。”许文奕说,这一例会机制从团队创设之初至今已坚持了12年,这一本笔记本也如传家宝一般整整交接了12年。
对于山里孩子而言,大学生们的所见所闻是新鲜的、稀奇的。除此之外,“温暖在心动”暑假支教团队还带来了什么?启发了什么?答案蕴含在每一位孩子、家长的内心深处。
近日来,102班学生雷馨语一有时间就爱往教师办公室跑,一会儿拿来几颗果冻,一会儿送来几个李子,还有一次特意给趣味科学教师送去了两张自制画作。被问及为何这样,她郑重其事地说:“哥哥姐姐为了我们的快乐牺牲了假期时间,我也要把我的快乐分享给他们。”——这是一个9岁孩子对感恩的理解。
每天放学前,501班的马梓淇都会找杨凯博“报告”。由于其父母在乡镇企业做工,无法按时接送,杨凯博就被委托担任起马梓淇的课后“监护人”,负责照料他的生活起居。马梓淇父亲说:“这群大学生讲信义、重情义。孩子交给他们,我放心。”——这是队员们用行动赢得的信赖。
类似的动情瞬间不胜枚举,单从数据上看,“温暖在心动”暑假支教团队已传教遂昌学生近1500人,惠及家庭1200余个;从更深层次上看,队员们的陪伴如同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头,留下一抹抹叫做温暖与爱的印记,持续治愈他们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