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原理、优势与临床应用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原理、优势与临床应用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是一种无创、安全的医学影像技术,主要用于观察胰胆管的形态和结构。相比传统的ERCP和PTC等有创检查方法,MRCP具有操作简单、无并发症、可重复性强等优势。本文将详细介绍MRCP的原理、优势、不足、适应证以及具体的检查流程和序列。
胆道系统分为胆管和胆囊两部分,胆管又分成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两部分。肝内胆管由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以及逐渐汇合而成的左右肝管组成;肝外胆管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胆总管组成。
胰管是排放胰液入十二指肠的管道,起始于胰尾,贯穿于胰的全长,沿途收纳胰液,最后在十二指肠降部管壁附近或管壁内,与胆总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
胰胆管检查方法有很多,超声、CT、ERCP及PTC等。ERCP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5%),有10%~15%不成功。PTC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胆管炎或胆汁漏 。
MRCP是观察胰胆管形态最好的可替代性方法。对梗阻性黄疸者有助确定梗阻的部位、范围及病理性质,其敏感性为91%~100%。影像虽逊于ERCP及PTC,但MRCP不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胆道,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伤、病人易接受且无并发症。尤其对肝门水平以上胆管阻塞,MRCP一次能显示各段阻塞扩张的胆管及阻塞远段及近段管道,而PTC、ERCP却很难有这种能力。
MRCP的空间分辨力不如ERCP,重建后的图像容易掩盖小病变;根据信号无法区别胆道内气体、血块及结石;对炎性病变诊断特异性差。但是,随着设备软件、硬件不断完善,分辨能力不断提高,扫描速度加快,扫描序列更加优化,其发展前景必将完全取代有创性ERCP及PTC检查。
优势
胰胆道内充斥着液体,磁共振成像采用重T2加权技术使胆汁和胰液呈明亮高信号而周围器官组织呈低信号,并通过MIP获得类似ERCP和PTC的胰胆管图像。无需使用内窥镜、导管、造影剂等有创手段。
与CT不同,MRCP不使用X射线,没有电离辐射,因此无需担心对身体造成损伤。具有无创、无放射损伤的特点。
检查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没有任何并发症,安全性高,可重复性高。
MRCP不足
只是显示病变造成的管腔改变,对引起管腔改变的周围组织病变的定性诊断还是要靠常规MRI检查。
MRCP只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需要结合常规MRI检查才能全面的评估病变,不能取代常规MRI和CT检查。
可以显示肝胆系统的全貌,但对于不扩张的肝内小胆管和胰腺内胰管分支内的液体含量少时,难以利用MRCP来评估其内部的病变。
会有假阴性或假阳性存在。
适应证:
胰腺囊性病变的检出和定性。
辅助鉴别胰腺实性病灶的良恶性。
辅助胰管内病变的鉴别诊断,如胰管内肿物与胰管内结石。
辅助诊断胰管发育异常,如胰腺分裂、胰胆管汇合处畸形、环形胰腺等。
胆石症的检出,包括结石的部位、数目、胆道梗阻部位及扩张情况。
胆系炎症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胆汁淤积症的诊断。
先天性胆管扩张分型及诊断。
胆囊及胆囊管的解剖变异。
活体肝移植供体肝内外胆管的解剖变异。
胆道术前及术后评估等等。
线圈
腹部相控阵线圈
摆位
检查前禁食 8-12 h,成像前 4 h 禁水,使胆囊得以充盈,促进胃肠道排空,解痉药常规不需使用。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上举。
剑突为定位中心与线圈中心位于磁体中心(三中心一线)。
观察腹部呼吸最明显位置,外加呼吸门控,并使用绑带固定好呼吸门控;若病人为“舟状腹”,可在体部凹陷处垫一垫子。
训练患者规律呼吸和呼气末屏气(吸气—呼气—憋住气),呼气末屏气可以保证每次屏气后膈肌位置相对固定。
佩戴气动耳机,方便操作员与病人对话。
序列
3-PI Loc SSFSE
RTr 3D MRCP
BH 2D MRCP
BH 3D MRCP
定位
2D定位
3D定位
MRCP常见的成像方式可以分为3D以及2D,两种诊断方式均可以有效成像,但是其成像有着不同的特点。
2D MRCP属于单层面的厚层采集,需要患者调整呼吸形式。在实际扫描过程当中,基本不需要后期处理即可以得到患者整个胆管系统体积的投影图像。患者的扫描时间很短,基本上不会受到胃肠蠕动以及呼吸情况的影响,有着较高的图像质量。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很有可能会受到胃肠蠕动伪影、呼吸伪影、部分容积效应以及磁场空间分辨率等影响。
3D MRCP属于多层薄层采集,可以直观观察到患者的具体影像,且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旋转来充分观察体内情况,患者可以屏气,也可以在自由呼吸的情况下扫描,均有着较高的影像质量。
3D MRCP和2D MRCP在临床上对胆胰疾病均有理想的诊断价值,能够全面地收集患者信息,在临床使用过程当中,可以将二者联合诊断。
病例展示
胆总管下段结石
胆管癌,肝内外胆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