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龙旗凋零,百卅年后再看甲午中日海上交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龙旗凋零,百卅年后再看甲午中日海上交锋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77251

1895年2月17日,这一天是中国农历正月二十三。按照北方传统习惯,此时应该还没走出春节的喜庆。但是在威海刘公岛上却是另一番景象:一边是日舰编队从威海北口徐徐驶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下令旗舰“松岛”舰奏起了日本国歌“君之代”,舰上的日本水兵欢呼雀跃;另一边,北洋的官兵们站在被降下黄龙军旗、拆去武器的军舰甲板上,看着日本人在自己的舰上升起了“膏药旗”。曾经樯橹如云、旌旗当空的北洋海军,至此不再存在。

在近代中国的各场对外战争中,甲午战争有一项特点可谓独一无二,即海战在战局中所占分量甚大,亦备受后人关注。此前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孱弱的清朝旧式水师根本无力抗衡英法侵华舰队,几乎没有哪场海战值得一提;中法战争中,清朝的近代海军建设初见成效,而马江海战固然壮烈,却近乎一边倒的屠杀;石浦海战规模甚小,向来少有人知。而在甲午战后直至抗战,中国海军的实力始终没有恢复甲午战前的水平,海防更多地倚仗炮台,“宁海”“平海”“中山”等中国军舰的敌手更变成了日军飞机,传统海战甚为少见。

甲午战争则大不相同。其时北洋海军正在鼎盛时期,当仁不让地成为战争中的一大要角。就军事战略而言,日方的一大目标在于摧毁北洋海军,夺取黄海、渤海制海权,发起辽东、山东之战的主要目标也是拔除旅顺与威海两大海军基地。就历史记忆而言,黄海海战、丁汝昌、邓世昌、“定远”舰、“致远”舰这些名词,对国人来说也是耳熟能详。因此,“甲午海战”这一表述在国内甚为流行,甚至常被不适当地用作甲午战争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很可能是受到了文艺领域的影响——第一部以“甲午海战”为名的作品,应是海军文工团1962年创作的话剧(改编自著名电影《甲午风云》)。此后,以此为名的文艺、学术作品层出不穷。


电影《甲午风云》剧照

陈悦先生近著《甲午海战》(中华书局2024年版),代表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新高度。本书初版原名《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14年更名《甲午海战》修订再版。时隔十年,作者吸收新出史料与研究再作修订,让本书的水平更进一步。


《甲午海战》,陈悦 著

长期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史的前辈学者姜鸣先生曾说,“在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研究者队伍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几位重量级的学者,都是业余玩票的‘票友’,他们不在历史研究的专业机构供职,却将海军史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并将作者举为代表之一。确实,作者与身为国企高管的姜鸣先生一样,尽管在某些高校或科研机构兼职,毕竟不是专职研究者。而在国内海军史学界,两位的名气可谓如雷贯耳。

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在国内学界,军事史长期是一个相当边缘化的领域,甚至往往被视为政治史的附庸,少有学者会选择专治军事史。海军史更是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门类,研究起来绝非易事。正如另一位海军史研究“名票”马幼垣先生所说:“海军是高科技的兵种,写海军史不从科技角度去交代舰只,就会沦落为重心失调的货色。”而且,海军技术与战术日新月异,即使是今天的海军军人,对百余年前的舰炮、鱼雷、装甲、轮机技术或是横队、纵队、冲角、跳帮战术,也未必多么熟悉。马先生曾如此锐评21世纪前国内海军史研究缺乏军事本位的通病(其实今日也不乏这样的研究):“不懂海军,不管舰只与武器,不理战术和战事,甚至连舰和船也分不清,而只讲人事、制度、经费、政治背景者都可以在行内大肆活动一番。这样写出来的不是海军史,而是带有海军成分的政治史、贸易史、文化交流史等。”相反,作者这样的“票友”出于浓厚的情怀,能够不惜成本地投入精力钻研,因而在海军史研究中大放异彩。自1999年创办“北洋水师”网站以来,作者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史已有二十余年,出版相关专著、史料二十余部,被马先生称许为“推动新境拓展的功臣”。


北洋海军编队航行

作者对海军史的研究,是从军舰史开始起步的。自2002年参与复制“定远”舰的论证,到2005年起在《现代舰船》杂志连载中国近代军舰舰史,再到将这些文章陆续结集为《北洋海军舰船志》《清末海军舰船志》《民国海军舰船志》等专著,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当然,作者眼中绝非“只见军舰,不见海军”,这样的微观研究终究要为更宏大的计划服务,即围绕海战探讨中国近代海军的成败得失。从《碧血千秋》到《甲午海战》,体现出作者在这一方面孜孜不倦的追求。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不平静的半岛”从甲午开战写到黄海(大东沟)海战前夕,主要围绕中日双方的海军运动,重头戏是作为甲午海上首战的丰岛海战。第二章“大海战”集中讲述黄海海战的全过程,无论主题还是篇幅(约占全书三分之一),都无疑是全书的重中之重。第三章“远东直布罗陀的陷落”、第四章“日落威海卫”分别叙述旅顺、威海两大海军基地的陷落。第五章“龙旗凋零”则聚焦于北洋海军的覆没,即从威海陷落后困守刘公岛直至无奈投降。


“致远”舰

在此试归纳本书的若干特点。其一是技术层面极为“硬核”。如前所述,国内早期海军史研究的一大弊病在于未能深入探讨海军技术。而作者此前曾一艘艘盘点中国近代军舰,对相关技术的挖掘用功甚勤。在此基础上讨论战术及其得失,方能不似纸上谈兵,令人信服。正如姜鸣先生在序言中所说:“陈悦早年对近代军舰发展史所做的扎实研究,使得他在研究海战时,就能有效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其二是征引史料相当丰富,中、日、西文兼具,并且注意采用新见史料。譬如,在日军战史方面,本书在着重使用日本军令部所编公刊战史《廿七八年海战史》的同时,也使用了目前学界利用较少的内部版本《征清海战史》以及原始材料《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史编纂准备书类》。如第二章全文引用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前发布的《战术规则》,便出自《征清海战史》。在中方史料方面,则频繁引用近年发现的佚名北洋海军军官所著《甲午日记》,亦能提供诸多新知。

其三是有针对性地颠覆了诸多陈说。关于北洋海军,以往的历史叙述中存在不少戏剧性强但并不可靠的记载,经过诸多书籍陈陈相因的引用甚至渲染,成为一种为人熟知的“神话”,如“济远”舰在丰岛海战中“尾炮退敌”,“定远”舰在黄海海战中“飞桥震飞”。在本书中,作者一一从史源与技术角度出发,正本清源地对它们做了纠正。

其四是文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本书虽是注释完备的学术著作,但笔法流畅,可读性极强,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不会觉得有多高的阅读门槛。而且,全书的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对当年清军将士的深切同情,不少文字读来令人动容。


“经远”舰军官陈京莹家书

作者在本书的“引子”中写道:“与甲午战争陆地战场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截然不同,正如当时日本方面自己所述的那样,日本在海上遇到了真正的敌手。”北洋海军尽管最终全军覆没,但已是与日军实力差距最小的一支清军部队,奋战情形也最为英勇。也许正因为如此,国人始终对“甲午海战”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大约每个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者或爱好者心中,都有复盘甲午中日海上交锋的心愿。犹记二十多年前的网络时代早期,各大军事论坛上就不乏军迷热烈的讨论。时过境迁,随着国力的上升,人们对这段史事理应抱有更平和的心态,而相关研究则更有必要追根究底。本书的扉页印着一行文字:“谨以此书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这是最好的纪念,相信这样的纪念不会就此结束。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