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夏日想要的那抹绿,来温州的“小庐山”爬爬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夏日想要的那抹绿,来温州的“小庐山”爬爬哦!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05/21/2707748_1125428031.shtml

七瀑涧,位于瓯海泽雅西北部下庵村至庙后村的群山峡谷之中,距离乐清市区80几公里,车程约1个半小时。因谷间有深箩漈、青蛙瀑、姗姗瀑、龙虎瀑、九龙瀑、落霞瀑、天窗飞瀑等七个风格独特,气势不一的瀑布而命名。

这个景点是泽雅最早发现与开发的景点。它的发现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下庵村一名学生放学回家途中的意外。

彼时下庵村学子归家途中,偶经羊肠,至燎原电站水库大坝,见七折瀑布,归家迟,家人忧。次日,师闻知其事,遂率学生春游,果见瀑瀑胜景,潭潭碧幽,峡谷深邃,修竹茂林,奇岩怪石,众皆惊喜,名之曰“七瀑涧”。归后,学子作文记之,数篇登报。自此,泽雅之美渐为人知。

今天是全国旅游日,难得门票全免,荡群组织去这里爬山。深箩漈,作为七瀑涧的第一折瀑布,位于瓯湖线一侧,瀑高33米,宽40多米,瀑下潭深25米,水丰时形成了气势磅礴的瀑布景观,被誉为泽雅小黄果树。早在泽雅风景区开发之前,已为人们熟知,名称也是沿用当地的一个古老传说。


据说深箩瀑布深潭与瓯江东海相通,当地居民曾用一箩筐麻绳绑上石块投入水中,却始终触不到底,因此得名“深箩漈”,意为深不可测的瀑布。早年潮涨潮落,潭中的水位随着变化,有时还会泛起放鲊鱼(海蜇)。另有传说潭中有犀牛,每当涧水大发时,犀牛就在潭边呜呜长鸣,连十里之外的支坑一带都能听到。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泽雅到北林垟及到庙后的公路未开通时,人们经山岭路过深箩漈溪时,壮观的瀑布与宽敞的碧潭令人叹为观止。现因砂石淤积潭边就使潭“小浅”了,瀑布激流冲击深潭岩石也不再发生共鸣,甚是可惜!

不过你站在瓯湖线公路旁远眺,深箩漈宛如一位神秘的仙子静立在哪里,如银练般的飞瀑从峡谷中泄洒而下,带着无尽的灵动与飘逸。潭水幽蓝深邃,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着岁月的变迁与自然的传奇。拍照后,我们走到峡谷对面,沿步道登山上行。

通幽峡

通幽峡,是进入七瀑涧的门户峡谷,位于第二,第三瀑布之间。峡谷涧水经下口青蛙咀泄出,跌入鳄鱼潭,上头则与姗姗瀑相连。通幽峡以险峻碧幽著称,两侧山势险峻,峡谷幽深,碧波绵延,给人以幽静神秘之感。涧中有峡,峡中有涧,峡在涧中,峡就是涧。整个峡长180米,宽16米。

观赏完第一瀑布深箩漈后,我们从好汉坡登山涧之岭上行,尽头是泽雅风光开发时的新造之景——象鼻洞。远观迭岩景石,宛若象鼻伸入涧中,栩栩如生,故而得名象鼻洞。洞宽1.2米,高2米。步入洞口,可仰头望天,感受稀疏的阳光漏过云层射入洞中,此时身上闪耀着金光,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往左望去,左前方便是鳄鱼潭。涧谷中建有碇步,连接对面新建的通幽峡栈道。我们去碇步上观赏第二个瀑布青蛙瀑。青蛙瀑,又称仙蛙瀑,这是七瀑涧中落差最小的瀑布,但独具特色。瀑布口的石头犹如一只大青蛙,瀑布之水仿佛自青蛙口喷出,故而得名。瀑布下方碧绿的深潭形状酷似鳄鱼,故称为“鳄鱼潭”,两者合二为一,成了“蛙鳄戏水”。

峡谷两侧皆有步道,走右侧游步道观赏时可能会被一些树木遮挡,不少荡友往左侧新建的栈道上行。俯瞰峡谷全貌,只见一条碧绿幽静的溪谷,深藏在垂直的崖岩之间,蜿蜒曲折,仿佛一条绿色的丝带在山崖间轻盈飘舞,又似一条古老的龙脉,静卧于七瀑涧的怀抱中。溪水碧绿澄澈,看到这里的“绿”,朱自清笔下的“女儿绿”弱爆了。

两岸崖岩陡峭险峻,平滑如镜,仿佛是天然的屏障,守护着溪谷的宁静与神秘。沿着溪谷前行,宛如置身于一幅醉美的山水画中,令人流连忘返。泽雅风光开发之初,人们进七瀑涧上游腹地必经通幽峡,且须乘竹筏撑入。试想若是站在竹排上,筏过碧波,身处峡中,两崖夹峙,翠屏叠峰,潭长深幽,令人浮想,意趣盎然。一旦抵岸,别有洞天。有时景区过于便利,反而毁坏了最好的体验感。

栈道尽头是一座传统的石拱桥,位于峡潭岩石之上,配以木构亭廊。回首是谷口双岩合璧,前瞻是谷中怪石林立、桥亭辉映。拱桥处,便是观赏第三瀑的最佳位置。

只见对面山崖上一抹瀑布,顺着斜坡飞泻而下,如丝般柔顺,宛如一位温柔的少女,轻盈地展示着她的风采。所以这折瀑布有个很诗意的名字,叫姗姗瀑。阳光映射下,水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形成一层淡淡的水雾,为周围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

三连瀑

三连瀑,乃七瀑涧中第四、五、六瀑三瀑相连之奇观,总落差高达一百六十余米。雨季水沛之时,瀑布自崖口飞泻而下,令人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境界;旱季,凹凸不平的石壁将瀑布分割成无数水帘,如银丝白练,粗细交织,别具一番情趣,实乃七瀑涧之精华所在。

我们沿着千岩跳廊前行,此段原无坦途,游客需从山坳下至谷底,在峡谷中大小岩石间跳跃穿行,故得千岩跳廊之名。此间乱石林立,泉水潺潺,岩缝中涓涓溪流聚散欢畅,落差间跌水形成群瀑,平坦处碧潭与流水相映成趣。

溪石筑就景廊,廊中有小潭无数,南岸灌木滴翠,西岸修竹成荫,此即幽谷恋歌。游客在跳跃穿越中,可尽享自然之美与冒险之趣。

继续前行,便见一处由三个大小不一的巨石重叠而成的“三叠岩”。远观之,三叠岩宛如一个虔诚的老和尚在念经拜佛,故又称“三生石”。实则此乃岩石塌落堆积而成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宁静与神秘之感。

最令人遐想的是峡谷中的一组石景,共八块,各有姿态,如痴如醉。且相互组合,与水潭相融,被人们称为“八仙醉酒”,让人联想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意境。

千岩跳廊的尽头,便是三连瀑。昔日只能逐一观赏,如今走过吊桥,从溪对岸的观瀑茶楼远眺,可一睹三折瀑布的磅礴水势,聆听跌落的水声轰鸣。最下一折为第四瀑,该瀑布水流落差高达 28 米,雨季时水势浩大,宛若从天而降。瀑布左侧山势如龙腾飞入深涧,右侧坚壁似虎踞山头,瀑底水雾迷蒙,发出龙吟虎啸之声。兼具龙虎之势与龙虎之声,故得名“龙虎瀑”。

瀑布旁有一天然“通天洞”,昔日四周坚壁,探险者至此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他们锲而不舍,硬是攀爬悬崖峭壁,最终发现此洞。从通天洞蜈蚣梯攀登而上,便可欣赏第五条瀑布——九龙瀑(九条漈)。

此处瀑面宽阔,山势高耸,站在洞口,只见多条小瀑布从 40 余米高的崖壁上飞泻而下,形成贴在山崖上的水幕。若逢雨季,水流沿山壁喷涌而出,势如九龙喷水,蔚为壮观。

我们沿着九龙瀑崖壁的山崖继续攀行至最险最高处,在贴近瀑脚处仰望,瀑布仿若自天上云霞中飞来,又似白云红霞化水落入山间。据说傍晚时分,阳光洒在瀑布上,会形成美丽的落霞景观,故而得名落霞瀑,此即第六瀑。

沿着峡谷朝庙后方向前行,在左侧前方,还有第七瀑——天窗飞瀑。据传,瀑布边的石壁上有一天然石洞,即所谓“天窗”。瀑水先顺着天然凹槽由缓而急奔流至槽口,继而飞泻而下,形成独特景观。

庙后水库

庙后水库,是戌浦江上游的一座小(二)型水库。其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8.4k㎡,水库总库容28万m³,正常库容14.00万m³,主流长度9公里,水库以发电、灌溉为主,兼顾防洪之责,设计灌溉面积达300亩。今水库除上述功能外,尚用以调节七瀑涧的水流水量,使瀑布景观更为凸显。

1968年国家投资,群众投工,兴建燎原水电站,始筑堰坝,1987年进行加高施工,1997年在老坝下游折点新建埋石混凝土重力坝,坝高19m。从此引水横流山腰,直冲燎原电站的水轮机,从下庵过来就见到的燎原水电站,嗡嗡作响,从此改变了七瀑涧的瀑布流量,毁坏了大自然的美景,不过也新造了一处湖光山色。

我们一行出七瀑涧峡谷后,若往上,则去往泽雅屿山。我们选择道路平坦、绿意盎然之右侧前行,迈向庙后村。不一会儿,一抹碧绿澄澈蓦然闯入眼帘,这便是庙后水库。它仿佛遗世独立,隐藏在大山深处;又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之中,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此一汪碧湖,安静而又神秘,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愈显纯净而美好。四周群山环绕,其影子清晰地倒映在水中,仿若水下还有一个同样美丽的世界。微风拂过,水面不时泛起层层涟漪;阳光下,粼粼波光闪耀。舞动之碧波,仿若大自然之呼吸,悉心聆听,可感耳边传来之水波不兴的细腻声响。

岸边是稠密的竹林,挺拔优雅,苍翠欲滴,予人以宁静而深邃之感。时闻竹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碧湖的秀美。沿吊桥行至对岸,穿梭竹林间,似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大自然的轻抚,心灵亦随之沉静。

沿着湖畔缓缓前行,恐惊扰此一方宁静。眼前的景色不断变幻,湖水时而闪着银光,时而又是深不可测的绿,却始终美得令人心醉。渐渐地,一座古村出现在眼前,那便是庙后古村。

庙后村

庙后村,瓯海泽雅镇下属的行政村,坐落在泽雅最高峰崎云山脚下。这里群山环绕,竹海绵延,民居古朴,古树奇特,石桥秀美,一幅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画卷。因其海拔在 500-800 米之间,夏季尤为凉爽,是难得的避暑胜地,享有“浙南小庐山”的美誉。

村名“庙后”,背后蕴藏着一段美丽的传说。明万历年间,因村前山峰形似巨龙,村居其后,故名“龙后”。而后清光绪年间,村前神庙的威严,令四方乡民前来祭拜,村名便随之改为“庙后”,流传至今。我,班长,凯哥三个人沿着庙后水库尽头的溪流,步入七瀑涧峡谷攀援的最后一站庙后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安乐溪,它源自崎云山的“飞泉沟”,从竹林深处哗哗地流淌而下,穿村而过。溪上有三座石桥横跨其上,分别是如虹拱桥,似琴矴步与古朴的漫水桥。它们屹立百年,不仅是两岸人们通行的要道,更是古村历史沧桑的见证者。

掩映在翠竹丛中的庙后古村依山而建,村民依溪而居,营造出优雅的人居环境。古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被誉为台湾散文宗师、《橘子红了》小说作者的琦君,便是这片青葱山水间孕育出的文学巨匠。如今,庙后小学已改建为纪念馆,全面展现了她的人生历程、生活背景和家族史等。馆名由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题写。

琦君的养父潘鉴宗,曾任民国将领。他反抗列强侵略中国,反感内斗,最终选择急流勇退,返回故乡庙后。身前热心参与公共事业,包括筹设当年的瓯海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参与创办温州最早的电话、电灯公司,以及支持文化事业,如资助《永嘉县志》和新文化运动等。他还创办了鉴宗小学,庙后附近八个自然村以及瞿溪、瑞安一带的孩子都来此就读,为山区培养了众多人才。琦君的侄儿,是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他的经典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爸爸的草鞋》等,我们耳熟能详。

溪流的一侧是“向善堂”“太阴宫”和潘氏宗祠。宗祠前方是泽雅最著名的古树“七寄树”,主树干是一棵有着 700 多年树龄的红豆杉,树高 25 米,树杈间寄生着枫树、漆树、榆树、桂花、松树、藤蔓和香樟等七种树,七树同株,和谐共生,花叶皆异,堪称一绝。仔细寻找,还能发现岩姜、七星剑中草药等。七寄树是中华名木,中国多种植物树木志书都将其收录为典型树木。

我们走上古老的登云桥。据说该桥始建于光绪年间,桥南头有登云亭,亭柱上刻着“七寄树头栖黄燕,登云桥畔听溪声”,“泉从石飞听有奇响,松与云合溢有灵光”等对联,富有诗情画意。

桥北边有凌云亭,亭柱上“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对联,更是对这里山水风光的最佳赞誉。随后我们电请杨医生驾车到庙后村口,在上书“崎云山水”的青石牌坊处接我们返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