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幡摔盆的民俗礼仪
打幡摔盆的民俗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打幡摔盆是一种重要的丧葬仪式,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独特的民俗礼仪,带您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祭祖歌:李藤不见又三年,远近萧疏黄土天。十里烟尘鸦向晚,一厢孤独月无眠。泣诗幡掩穹庐小,哭冢声嘶遐念悬。已是清霜泉路短,惟期无悔谒先贤。
俗话说:逝者惟大,入土为安。当人去世了以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死者能风光安葬,在民间被视为这是对故者最大的尊重。打幡,其实就是打灵幡,有些地方也叫它“宝幡”或“引魂幡”,是出殡时孝子一手握安棍子打幡,一手拿着老盆。
人老了以后,起灵棺之前,大执领着长子头上顶的瓦盆摔碎。瓦盆通常是灰陶的,底部有长子及同辈直系钻一个眼儿,有些地方钻五个或七个眼,亦有按逝者子女多少个就钻几个眼,这是因为过去农村死人叫“老人”,所以叫"老盆",又称为“吉祥盆”、“孝盆子”、“阴阳盆”等。在有些地方还比较讲究,关于逝者不同,摔盆的方法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地方如果逝者是父亲,就要求孝子用左手摔。而如果逝者是母亲,孝子则用右手,这也遵循的是古代“男左女右”的规矩。
“摔老盆”是一锤子买卖,不能摔第二次。民间传说是摔得越碎越好,主事人都会事先交代一下。如果孝子还未成年,则由其叔伯或是同门长兄用手紧抓着孩子的手用力摔。一下子摔不碎,是不能补摔的,多由抬棺人用脚给踩碎。
据《新华字典》,老盆旧指盛酒的器皿。最早出现于宋代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诗之四:“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死后,其灵魂被阎王爷派来的使者(黑白无常)带走,在黑白无常的带领下,死者的灵魂经过奈河桥进入阴间,再根据死者在阳间的善恶进入天堂或地狱。不过在过奈何桥时,每个人都要喝一碗孟婆使女递过来的忘情汤,喝完汤就忘却了阳间所有的事,不再挂念家人。摔老盆就是为了打翻孟婆使女递过来的忘情汤,后人希望逝去的先人永远挂念和荫蔽后人,不要忘情。所以就准备了一个底部带眼的盆,以便把迷魂汤给漏掉。
又是清明雨纷纷,黄绫幡动气沉沉。杜鹃滴血飞花泪,明烛摇芯慰祖魂。先贤春秋成冢梦,后辈岁月淡虚荣。仁德立命苍天允,正道遗存佑子孙。
历史典故:人死之后,起棺材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摔一个盆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哩。
古时候,有一个姓刘的书生,二十年那年娶妻王氏,两口子成亲以后恩恩爱爱,到了第二年就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取名叫春生。可这孩子刚满月,母亲得病死了,这可把刘书生疼坏了,每天以泪洗面,除了哭还是哭,最后,街坊邻居一看,劝其续个弦来照顾孩子,为此,刘书生又娶了东庄邻家的闺女名梅,过得门来,梅对待这个小春生视如己出,白天抱着夜里搂着,稀罕如身上掉下来的肉。
可没想到,这孩子到了三岁的时候,刘书生得了一场病,撇下娘俩他就死了。娘俩日子过得苦如黄连,梅的娘家俩兄长看见自己的妹妹年轻守寡,又没生个一儿半女,就劝其改嫁,梅儿不从,她讲究三从四德,再说眼前春生就是我的儿呀。十五年以后,这孩子长大成人,我就熬岀来了。我不能丢下这一个多月没娘,三岁没爹的苦命孩子呀!于是,梅儿纺线织布,下地务农来维持生计,日子虽苦,可梅儿从来没缺过一口吃的,就在床头柜上放了一个盆,买一些瓜果梨桃枣儿等,都搁在这盆里边,自己舍不得吃,也可着小春生吃。日久成习惯,饿了就伸手往盆里拿东西吃。一直到了春生六岁,送到私塾上学,孩子很聪明,十八岁就坐了县官,上任了还往从来不缺果食的盆里抓东西吃。不久梅儿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一月后也升天了。
春生逢人就说娘为他受了十八年的苦,痛不欲生,在众邻居的劝说下,才勉强吃了点东西,可一抬头看见床头柜上的那个空盆,就想起娘来,娘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有空过。到了第三天发丧时,这春生头顶着盆,跪在棺材前边嚎啕大哭,就在这棺材离开家门时,春生哭晕了手一滑,盆摔碎了,大伙看到这一幕,着实被春生的孝心所感动。
从此以后,谁家死了父母,孝子都会想到春生哭母的故事,后人为了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也买个盆,在这里面烧一些纸钱,到了岀殡的那一天,由长子或长孙将盆,在大街上路祭起棺时摔了,叫摔老盆。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代代传承。
摔老盆的起源。集发明家、政治家、商圣于一身的范蠡(公元前536~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人,又名范少伯,朱陶公,传说他的出生地有三个,一说徐人(今安徽泗水),一说吴人(今苏州市),一说楚宛三户人(今南阳市淅川),至今未定论。他一生没有后人,他发明的制陶工艺,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陶具可用来取水,用饭,存储粮食等,于是,范蠡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威望。
范蠡死后,小伙子摔碎陶盆顺利继承了范蠡的家业和制陶工艺,并改随范蠡之姓,秉承钱财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商业之道,范蠡的制陶工艺很快在全国普及,惠及普通百姓。
至唐朝,范蠡配享武成王庙,被人尊为东南财神。是公认的顺阳范氏之先祖。自此,人死后“摔老盆”便成了传统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