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粗野派》:犹太人、资本,和我们筒子楼的建筑艺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粗野派》:犹太人、资本,和我们筒子楼的建筑艺术

引用
豆瓣
1.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519186/

《粗野派》是一部时长215分钟的电影,讲述了犹太裔建筑师拉斯洛·托斯在美国的奋斗历程。影片通过精湛的摄影、剪辑和音乐,展现了粗野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历程,以及犹太移民在美国的生存困境。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建筑艺术的赞歌,更是一曲关于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人性挣扎的交响乐。

影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讲述拉斯洛从二战后的达豪集中营幸存,逃难到美国后,凭借包豪斯的专业水准征服了美国资本家范布朗,设计修建宾州的城市中心建筑群;下部则展现了他在事业与人生道路上的艰辛历程。

虽然电影以拉斯洛的美国人生为主线,但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他实际上是多位犹太建筑大师的集合体,包括匈牙利建筑师Marcel Breuer、路易斯·康等。这种群像浓缩的方式,使得电影具有更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Marcel Breuer本人

在电影中,拉斯洛对建筑的哲学思考令人印象深刻。他提出"还有什么比一个立方体本身,更能表现立方体这个概念的呢?"的观点,体现了粗野主义建筑强调材料真实性的特点。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筒子楼中也有体现,但更多是出于功能性的考虑。

上图UCSD图书馆,下图西北大学图书馆

筒子楼

Trellick Tower in London,designed by Ernő Goldfinger

电影通过拉斯洛的故事,探讨了犹太人与西方反犹主义的斗争、无法融入的悲哀,以及战后美国的移民经历。影片最后,他的侄女在威尼斯双年展中致敬的演讲,揭示了拉斯洛用裸露的混凝土象征集中营,用极高的天花板和天花板上的玻璃象征自由的艺术追求。

Breuer作品St John's Abbey修道院外部与内部

《粗野派》不仅是一部建筑艺术的赞歌,更是一曲关于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人性挣扎的交响乐。它让我们思考,建筑不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与记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