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用药规律分析及其核心药物组合协同药理活性研究
菊花用药规律分析及其核心药物组合协同药理活性研究
菊花是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菊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菊花在中药复方中的用药规律及其与甘草等药物的配伍效应,为菊花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与目的
菊花是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味甘、苦,微寒,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保护心血管等多种药理作用。中医临床上菊花多以复方用药,通过配伍用药能够增强药物的疗效。因此,系统梳理菊花的用药规律,挖掘其核心药物组合,对菊花大健康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华医典》中含菊花的处方为基础,采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菊花的用药规律及其与甘草等药物的配伍效应。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数据来源与处理:基于《中华医典》第五版数据库,以“菊花”为关键词,查找明确含有“菊花”的中药复方。将给药方式为“口服的中药复方”纳入分析范围。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以及《中华本草》来规范各处方的中药名称。
用药规律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关联规则分析,筛选出核心组合药物。
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核心药物组合的药物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查询靶点蛋白对应的基因名称;借助CTD数据库预测药物靶点的现代药理作用;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关键靶点-疾病”网络,并通过分析该拓扑网络特征,揭示药-靶-病的内在关系;采用String数据库获取关键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PPI),进一步筛选核心靶点,并基于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体外细胞活性评价: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比较了组合药物(菊花-甘草)及各单味药物(甘草、菊花)对NO的抑制率。
研究结果
- 复方数据统计及用药频次分析
统计获得含菊花组方92首,涉及212味中药,使用频次≥10的中药有32味。其中,出现频次排名前10的有菊花、甘草、防风、川芎、当归、荆芥、黄芩、蒺藜、黄连和羌活,频次总和为391次,占比33.94%。
- 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菊花-甘草组合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其次依次为菊花-甘草-荆芥、菊花-甘草-荆芥-川芎、菊花-甘草-荆芥-川芎-防风组合。
- 现代药理活性挖掘
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菊花-甘草组合用药可治疗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菊花、甘草可作用的靶点主要与肿瘤(neoplasms)、消化系统疾病(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神经系统疾病(nervous system disease)等相关。
- 核心组合药物对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体外细胞活性研究显示,菊花-甘草药物组合对一氧化氮的抑制率优于单味药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菊花-甘草药物组合具有较单味药物更强的药效;当浓度高于一定范围,菊花-甘草药物组合的抑制率呈现平缓趋势,体现出甘草“缓和药性”的作用。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菊花的用药规律及其与甘草等药物的配伍效应,发现菊花-甘草配伍组合出现频次较高,为最为常用的核心药物组合。菊花-甘草组合可通过作用于AKT1、IL6、TP53等关键靶点以治疗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菊花-甘草配伍用药体现了中医临床用药配伍的科学性,为含菊花的传统复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