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胡索:传统活血止痛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延胡索:传统活血止痛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延胡索,又名元胡,是传统中药材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活血止痛药。它主要来源于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延胡索不仅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其在心血管疾病、疼痛管理等方面的多重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延胡索的功效与作用、现代药理研究、用法用量、禁忌以及选购保存方法等。
基本功效与作用
延胡索的主要功效包括活血、行气、止痛。它常用于治疗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等症状。根据《中国药典》2015版的记载,延胡索的常用剂量为3~10g,研末吞服时每次1.5~3g。
延胡索图片
延胡索图片
延胡索图片
延胡索在临床上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治疗血瘀胸痹心痛时,可与丹参、薤白等同用;治疗脘腹疼痛时,属热者配川楝子,属寒者配高良姜,气滞者配木香、砂仁,血瘀者配丹参、五灵脂。延胡索因其既能行血中气滞,又能行气中血瘀,且止痛力强,被誉为“止痛之要药”。
主治范围
延胡索主要用于治疗由气血瘀滞引起的各种疼痛,包括胸胁及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等。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延胡索还常用于治疗各种内脏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神经痛、月经痛、脑震荡头痛、外伤疼痛,以及早期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脂血症、慢性胃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现代药理研究
延胡索的现代药理研究揭示了其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
- 延胡索乙素对心脏有先兴奋后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延胡索碱对心律有抑制作用。
- 延胡索总碱、大叶延胡索或延胡索醇提物均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梗死的作用。
- 延胡索总碱对心律失常有明显保护作用。
- 延胡索注射液对动物收缩压、舒张压均有降低作用。
- 延胡索乙素有明显镇静催眠、安定、镇痛、中枢性镇吐与降温作用。
- 对离体肌肉均有松弛作用。
- 延胡索对多种类型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
- 延胡索还有解痉作用。
- 延胡索乙素对常压和减压缺氧均有保护作用,对垂体肾上腺分泌均有促进作用。
成分分析
延胡索主要含有延胡索甲素、乙素、丙素、丁素、庚素、辛素等20余种生物碱。这些成分具有镇痛、催眠、镇静与安定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另能对抗心律失常;并可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尚有抗菌、抗炎、抗肿瘤和提高应激能力。
用法用量
延胡索的日常用量为3~9g,水煎服;或入丸、散。使用时需注意孕妇忌服,经事先期及一切血热为病者禁用,产后血虚或经血枯少不利、气虚作痛者不宜使用。
禁忌
延胡索不宜与咖啡因、苯丙胺等同用,因可产生药理拮抗,使药效降低。不宜与酶制剂、重金属盐类、碘化物合用,因可产生沉淀反应而使药效降低或丧失。不宜与士的宁、阿托品等同用,因可加重毒副反应。可见眩晕、乏力、恶心、腹部胀满、腹痛、发疹等反应。较大剂量时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和出现帕金森综合征,服用大剂量时则可引起中毒,出现头昏、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全身肌肉松弛、血压下降、脉细弱、心跳减慢,甚至发生循环衰竭、呼吸麻痹而导致死亡。
临床应用选方
- 治咳嗽:醋制延胡索5g,白矾2g。共研成细末,每日3次,用温酒送服。
- 治小便尿血:延胡索25g,芒硝20g。将以上中药研成细末,每服10g,水煎去渣,取汁,温水送服。
- 治血痢疼痛饮食不进:延胡索适量。炒为细末。每服10g,米汤送服,每日3次,饭前服用即可。
- 治产后瘀血心痛:延胡索、当归、白芍、厚朴、莪木、川楝子、三棱、槟榔、木香各3g,川芎、桔梗各3.6g,黄芩2.4g,炙甘草2.1g。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 治女性血风劳气、面色萎黄、四肢无力、大便秘涩:延胡索、三棱、亦节、当归、旋覆花各30g,乌贼鱼骨、泽兰、滑石各15g。将以上8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温酒送服,每日3次。
药用部位与选购保存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选购时以个大、饱满、质坚、色黄、内色黄亮者为佳。保存时需注意避免受潮,保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