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认知
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认知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它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2023年12月24日,中国传媒大学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中出现了“议程设置”这一名词解释题目,许多考生当场被考懵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议程设置的起源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发表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正式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这一理论源于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查佩尔希尔地区进行的研究。研究者通过对100名尚未决定投票对象的选民提问,发现受众议题与媒介议程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这一现象被概括为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的定义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尽管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具体的看法,但它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从而影响人们想什么。
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显著度的转移”,即媒介议程的显著度会转移为公众议程的显著度。这意味着,经过一段时间,媒介关注的重点议题会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在媒介和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
议程设置的特点
- 将着眼点放在受众的认知层面
- 考察的是一段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中所产生的中长期的、宏观的、综合的社会效果
- 它暗示了一种媒介观: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作用,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关注优先级和重要性,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发生的事件进行判断。大众传播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受众对议题的重视程度往往和媒介对议题的强调程度成正比。
实际案例
议程设置无处不在:
- 我们的置顶朋友圈通常展现最想让访客看到的内容
- 社交平台的热搜和它的排名总是实时变换的
- 饭店往往将招牌菜放在菜单显眼的位置
今年8月日本宣布排污入海以来,和西方舆论场的集体失声相比,国内的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包括连续性报道、慢直播、新闻评论等在内的一系列报道。与国外相反,国内民众对此事有如此高的关注度正是媒体的议程设置起了效果。
拓展概念
议程失焦:即在议程属性设置中,不断对某议题的属性进行转移,虽然在讨论该议题,却失去了议题焦点,因而无助于解决问题。如在数学“天才少女”姜萍爆火后对她毫无根据的诋毁和蹭流量的行为,让人们对这个事件的话题核心脱离了正常的轨迹。
新闻搭车:当公众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主体事件后,与之关注事件的区域和相关事件,这些以往难以发现和难以解决的事件,就会集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举报人会乘着受众的关注度和媒介的关注度从而来解决此类事件,此现象为“新闻搭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答题三步法:名词定性→内容补充→总结完善
【名词定性】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它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内容补充】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总结完善】
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