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艺术乡建如何扎根乡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艺术乡建如何扎根乡村?

引用
1
来源
1.
http://cq.news.cn/20250101/12411c251fb14c2ba76d41d6329ab83a/c.html


2024年10月10日,酉阳县板溪镇叠石花谷景区美不胜收。该县将重度石漠化的荒山,打造成了集叠石地质展示、乡村艺术、花海观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旅游景区,促进农民增收。通讯员 邱洪斌 摄/视觉重庆

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工人在搭建木艺墙。特约摄影 冉川/视觉重庆

2023年7月10日,荣昌区直升镇道观村,艺术院校学生在土墙上绘画。首席记者 龙帆 实习生 龙瑞阳 摄/视觉重庆

2024年3月9日,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市民在花海间游玩。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近年来,艺术乡建被广泛运用于国内外乡村建设,成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重庆日报、四川美术学院联合推出的川美讲堂第三季,从全国600多个案例中遴选出12个典型案例,系统呈现了艺术乡建的多种范式。当前,人们对艺术乡建的认识普遍存在三大误区,本文通过梳理总结这些经验和探索,找寻应对这些误区的破解之道。

误区一:需要大制作高投入

探索:就地取材留住土家族村的"乡愁"

酉阳花田乡中心村位于武陵山深处,海拔800—1536米,距离酉阳县城需要1个小时车程。由于土壤贫瘠,多山坡地,且地处偏僻,这里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2024年,中心村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曾令香,是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曾令香到任后,没有急于修建基础设施或发展产业,而是走村串户了解村子的历史、传统风俗和乡村艺术。他带领学生测量村办公室等公共空间,并从成渝两地的4所高校请来艺术家,运用"中国式公共艺术"中的"超整理"方法,对村里原有的材料、空间秩序进行重新整理、置放。

他们将院坝里的柴火打造成装置艺术作品《柴扉美术馆》,在村民屋顶放置巨大的竹编喇叭《传来的都是好消息》,用石头和彩色瓷砖打造五彩斑斓的《梯》,还在村民房屋外墙上绘制各种图案。这些艺术创作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吸引了大量游客。

曾令香还在村里办起了美术讲习所,起初课堂上的村民寥寥无几,但通过吸引村里的小孩参与,逐渐带动了家长们的兴趣。目前,中心村已建起了蜂蜜中心、传承工坊、电商中心、农家餐厅、大漆博物馆等设施,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超过300万元。

专家点评: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丁月华表示,一些地方搞艺术乡建时喜欢大拆大建,将村民的房子都建成艺术家心中的样子,但往往钱花了不少,在实用性上却不能满足农民需求,逐渐沦为了乡村"新创伤"。曾令香在中心村的实践,以"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既保留和放大了土家族村的特色,留住了"乡愁";又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公共艺术元素,使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成为了"叫好又叫座"的乡建之作。

误区二:脱离实际的艺术秀

探索:活化乡村作坊让手工纸重振雄风

四川夹江县马村镇石堰村是一个宁静古朴的村落,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的清香,荡料、抄纸声此起彼伏。村民石利平正在家庭作坊内抄纸,他双手握住廉床,上下左右各抄一次,廉皮上便形成厚薄均匀的一层纸。这就是夹江手工古法造纸,主要运用于绘画、书法用纸。

"从选料到舀纸共有十五个大环节,七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少不了。夹江手工纸,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可保存数百年而不变。"今年55岁的石利平,12岁起学习制作造纸原料和技术。因为手工纸张生产成本高、销量低,村民根本赚不到钱,纷纷选择外出打工。

2018年,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潘召南来到该村,复原了"大千竹纸"古法技艺生产场景,一方面利用"艺术家圈"、"书法家圈"帮助纸农找销路;一方面吸引研学团队到访,让纸农获得"加倍"收益。不少村民回来重操旧业,"目前一年通过造纸能赚30万元左右,比之前在外打工强多了。"

同时,村里还建起了村史馆,对造纸村落的历史风貌、产业分布、生活民居、造纸工艺、纸乡民俗等进行整体呈现,吸引游客参观。村里还发展起了"文家乐"(农家乐升级版),以纸文化为主题,配以书房、笔墨纸砚、庭院等,既可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石堰村先后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纸制作技艺"传承地、2024年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专家点评:中国美协理事、重庆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魏东表示,艺术乡建中,一些艺术家"我行我素",将自己认为好的作品植入乡村,脱离了当地实际、当地环境,并不能为乡村发展带来多大帮助。石堰村的实践,艺术家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进行艺术赋能和产业升级,是一个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成功案例。

误区三:"一锤子买卖","开门火三天"

探索:有效运营让"网红"变"长红"

璧山七塘镇将军村莲花穴院落,几十栋小楼,砖墙青瓦,错落有致;推窗眺望,远山苍翠,花海成片,鸟鸣脆耳,炊烟袅袅;不远处,乡村咖啡屋,传出阵阵香气……村民杨年华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的心愿:他在村里搞起餐厅,并取了一个俏皮又接地气的名字"大青蛙田园餐厅"。食材都是村里自产的新鲜农产品,游客都说好吃。"我还学会了拍短视频,拍的是村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想让更多人看到之后来到莲花穴游玩。"杨年华的餐厅一年能赚10多万元,他很满足。

杨年华能实现愿望,得益于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2019年,璧山区七塘镇政府、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雕塑学会等达成合作协议,启动了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

与多数乡建项目一上马就开始拆建不同,课题小组先是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摸底调查。村里的24栋房屋,有近1/3因缺乏修缮而逐渐破败。年轻人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迁,常住人口仅23人,其中有15名65岁以上的老人、3名留守儿童,是一个典型的空巢村。

"我们的艺术家、设计师通过与当地政府人员、村民的广泛沟通共商,逐渐清楚了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即一方面,完成传统村落的艺术活化塑造,以周边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为依托,打造重庆近郊乡间旅游的目的地;另一方面,建设相应的设施配套,为艺术展演、游学、团建和寻访乡土文化历史的活动提供条件。"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负责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

在他看来,不少地方的艺术乡建项目,出现"开门火三天",不一定是艺术本身出了问题,而是项目建成后,艺术家离开了村子,项目后续运营维护出了问题,被放置在乡村的艺术作品得不到维护和更新,缺乏在地生长性。时间一长,游客、村民都出现了"审美疲劳",产业带动力自然就丧失了。

在政府主导下,他们通过与村民集体协商,以"村集体、村民、艺术机构"三方共同建设的模式,成立"观田家"文旅公司,打造了对莲花穴进行资产管理、艺术展演、民俗活化的乡村建设"新主体"。

这一"新主体",随后在将军村打造了乡建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乡村剧场、七彩稻田等十大主题核心艺术区,与村民共建特色民宿、自行车租赁、土特产售卖、特色餐饮等乡村互动区,实现"艺术介入乡村,乡村成就艺术,艺术振兴乡村"的共赢。

将军村先后被评选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等,更因为"新主体"在后期运营中,可以持续不断地更新作品、举办艺术活动,制造出源源不断的"美丽惊喜",让将军村频频登上众多媒体的"头条",进而持续吸引着大量游客到访。

在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带动下,七塘镇已累计吸引近3500人返乡就业创业,每年平均吸引游客80余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

专家点评: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刘明表示,把文化艺术的舞台放到乡村,让文化文艺的资源创造价值,探索文旅融合、农艺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可以较好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艺术乡建,要因地制宜彰显"一村一品"特色,注重艺术的在地性、参与性、功能性,并使之融入环境、融入乡村、融入游客、融入村民生活,才能真正把乡村打造成诗意栖居地。

他山之石:艺术乡建典型案例

  • 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是浙江省"未来乡村"先行地,也是杭州余杭区"未来乡村实验区"。该村吸引超110名设计师、艺术家成为"新村民",在村里扎根创作、创业,打造融设计图书馆、融设计百工坊等20余个艺术产业项目,建立起手工艺共富产业链条,呈现出乡野气息与艺术氛围交融的未来村庄的模样。

  • 上海市崇明区前哨村,将老厂房改建成"前哨当代艺术中心",在村里布置大量雕塑、装置、大地艺术等作品,定期举办各种展览,配套打造艺术民宿、咖啡馆、餐厅等,使村子成了全国知名的艺术旅游村。

  • 江西景德镇三宝村,依托陶瓷艺术,培育市场主体530多家,让不同群体、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多元思想、多元业态在这里交融,成为景德镇极具魅力和活力的文化村之一。

  • 浙江温州瓯海区泽雅镇源口村,推进现代艺术和传统书画的有机融合,打造了龙溪艺术馆、金临轩美术馆等一批高颜值文化地标,并经常举办高规格的大师展、艺术讲坛活动等,成为了全国知名的"艺术村"。

  •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江口村吸引了全国30多位知名艺术家入驻,打造乡村美术馆、三石竹艺博物馆、乡创中心等艺术化、特色化、创意化乡村空间,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艺术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