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进了ICU就“凶多吉少”?医生揭秘:进去了还有多大概率活着出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进了ICU就“凶多吉少”?医生揭秘:进去了还有多大概率活着出来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IVNSJ3BN05566N4D.html

在缺乏科学支持的“传统医学”影响下,很多患者产生了讳疾忌医的心态,比如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家的长辈无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愿意住进ICU病房。

似乎在很多人眼里,住进ICU就意味着半条腿迈进了“鬼门关”。众所周知,ICU是大部分医院里医疗资源最丰富、医师执业能力最突出的部门,几乎所有国家的ICU都能为重症患者提供最理想的医疗保障。

那么ICU患者的存活率究竟是多少呢?听听专业人士给出的答案。

权威期刊的惊人真相

现代医学理论大部分起源于西方,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在2014年权威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刊登一篇对比世界各地ICU患者死亡率的评估报告,其中欧洲以54.1%的拉胯表现排名倒数第一,而亚洲医院的ICU患者死亡率只有19.2%。

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份评估报告的可信度非常高。

第一,更为长期的观察期限。虽然大多数网友都把ICU想象成了“绝症患者收容中心”,但实际上每个动过开刀手术的朋友都有可能需要接受“ICU住院观察”,比如很多患者都是在麻醉效果刚刚结束的时候被送进了ICU观察,经过一天的观察就可以自己爬上普通病床休息。

显然如果科研人员把这些“ICU住院观察”病例纳入统计范围,就会低估ICU的死亡率,所以这份评估报告的作者排除了ICU入住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病例。

最终被纳入统计范围的ICU病例,都是治疗时间在1天至28天的长期病例。

第二,相对较少的年龄因素。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因为缺乏对孕产妇的必要医疗保障,很多新生儿都会在呱呱坠地之后立刻被送进ICU接受治疗。

相比成年人来说,未成年人的健康意外因素更多,统计这部分ICU死亡病例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医院的治疗水平。

因此这项评估报告将志愿者的年龄上限设置在了16岁,也就是说只有年龄达到或者超过16岁的ICU病例才会被纳入统计。之所以科学家没有选择18岁作为划分成年和未成年患者的依据,主要是因为在很多西方国家16岁就是成人的年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份评估报告的数据采集范围并不够大,这使得它在评估落后地区ICU治疗能力的方面缺乏可信度。比如在非洲地区,科研人员只取得了141名标准ICU患者的诊疗数据,最终得出的死亡率竟然只有1.4%,这显然和非洲糟糕的卫生医疗条件不相符。

神秘的“幸存者偏差”现象

无论是欧洲ICU高达54.1%的死亡率,还是亚洲将近20%的死亡率,都足以“秒杀”大部分同一医院的普通科室。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住进ICU就意味着更大的死亡风险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