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吒、木吒之后,哪吒为什么不继续叫水/火/土吒?
金吒、木吒之后,哪吒为什么不继续叫水/火/土吒?
哪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故事在《封神演义》中得到了精彩演绎。但为什么哪吒不叫水吒、火吒或土吒?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名字本身,更牵涉到哪吒的神话渊源和文化传承。本文将从《封神演义》原著出发,结合佛教典籍和历史文献,为您揭示哪吒名字背后的秘密。
哪吒之名的由来
在《封神演义》第十二回中,哪吒的诞生充满了神奇色彩。李靖之妻生下一个肉球,李靖一剑砍开,跳出一个小孩,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太乙真人前来贺喜,得知此子生于丑时,会犯一千七百杀戒,便主动提出为他起名,并收为徒弟。李靖已有两个儿子,长子金吒拜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为师,次子木吒拜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为师。太乙真人见此子第三,便取名“哪吒”。
哪吒名字的深层含义
这种结合上下文推断型分析虽有合理性,还试图解释哪吒的名字为什么和金吒、木吒不在一个逻辑线,但问题的本质还在——哪吒为什么叫哪吒?
突破点也许在哪吒“神圣转世”的身份上。他是个有身份的人,本身应是位神,作为“姜子牙先行官”下凡参与伐纣,出生时,太乙前来恭贺迎接以确保他加入阐教阵营,哪吒之名会不会和他作为神的身份有关呢?
很有可能。
那他是哪位神呢?众所周知,《封神演义》的内容是封神,时间线非常早,为后世流传的很多神灵编了来头。
按照当时的宗教和民俗语境,《封神演义》关于哪吒一家的设定,受刊行于明代中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那吒太子”条、五卷 “太岁殷元帅” “铁元帅”“灵官马元帅”条内容的影响最大。和《封神演义》年代相近的《西游记》按作者生平、年龄推算,成书应该稍早于《封神演义》,它可能也是《封神演义》参考的对象,但是关系不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密切。
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西游记》都并非哪吒形象的起源,它们描绘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也是参考之前的民间传说再各自堆加私设的结果。
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将哪吒故事自唐宋至明代不同发展阶段的要点情节简单列了一个表格以供参考:
哪吒故事不同发展时期故事要点总结。来源/作者自制
哪吒的故事,最早出自唐人所译的《佛所行赞·生品》《毗沙门天王仪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等佛典,佛典中,他是毗沙门天王之子,佛法的保护神。唐代郑棨《开天传信记》、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四的《道宣传》、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九二《异僧六》和宋曾慥《类说》卷六等书均载哪吒 “护法和尚”之事。可见,哪吒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的佛教典籍以及文人著作中。这时故事中的哪吒的身世才是我们真正要找的答案。
从哪吒最早的出处看,哪吒之所以叫哪吒,有两个关键点:毗沙门天王之子的身份与佛经翻译的形成渠道。
毗沙门天王是谁?他的儿子又是谁?
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之神,四天王之一。毗沙门天王信仰在中原的流行主要集中在唐朝,那时的人们将已经初步“神化”的李靖与毗沙门天王联系了起来。
再来说说毗沙门天王的儿子。
毗沙门天王据传有多位太子,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我们主要依据《毗沙门最胜太子那吒拘代罗甘露如意王神咒经》的内容做讨论:毗沙门天王有五位太子,长子最胜即甘露太子;二太子独童子,即是独健太子;三太子那吒;四太子常见;五太子禅腻师。
北宋金漆木雕天王像。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所以哪吒的原型应该就是佛教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最原始的记载来自《佛所行赞》:
“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悉大欢喜。”
“那罗鸠婆”又译作“那吒俱伐罗”,简称“那吒”。这两种翻译都是佛经译者按梵语读音结合佛教文献常用字词翻译的结果。
这下终于破案了。哪吒之所以叫哪吒,是因为他的原型身份是佛教之神,名为那罗鸠婆,为梵文佛经音译的称呼,又译作“那吒俱伐罗”,简称“那吒”。
那么,《封神演义》中的李靖和哪吒都找到了原型,和他们一样也封神了的金吒和木吒是不是也有特殊身份?是的。
金吒本不叫金吒,叫军吒或者君吒;木吒,也称木叉。
动画片中的金吒和木吒形象。来源/动画片《哪吒传奇》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那吒太子”载:
“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叱,次木叱,三胎那叱。”
《西游记》第八十三回有:
天王道:“我止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小儿名金吒,侍奉如来,做前部护法。二小儿名木叉,在南海随观世音做徒弟。三小儿得名哪吒,在我身边,早晚随朝护驾。一女年方七岁,名贞英,人事尚未省得,如何会做妖精!”
军吒的原型也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还对上了排行——大哥甘露太子。甘露太子叫军荼利明王,也写作“君吒利明王”,是密宗的明王,重要神祇,他的名字依旧是按梵文翻译缩写的套路来的。
木叉是不是二哥独健太子这不太清楚,因为佛经中关于独健太子的记载很少。木叉的存在大概是因为:哪吒作为故事的主角,是“三”太子,为了让故事减少歧义,完善哪吒的家庭背景,大哥已经找到了,还差个二哥,但用独健太子的形象不太行,因为记载太少太陌生,得重新安排一个,于是找到了唐代僧人木叉。
木叉应该是唐代高僧僧伽大师的弟子,这位僧伽大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惠岸,一个叫木叉,但人们认为他们是一个人,于是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
那菩萨吩咐概众诸天各守仙境,着善财龙女闭了洞门,他却纵祥云,躲离普陀岩,到那边叫:“惠岸何在?”惠岸乃托塔李天王第二个太子,俗名木叉是也,乃菩萨亲传授的徒弟,不离左右,称为护法惠岸行者,即对菩萨合掌伺候。菩萨道:“你快上界去,见你父王,问他借王罡刀来一用。”(《西游记》第四十二回)
所以,金吒、木吒这两个看起来是按传统五行命名逻辑起的名字,很可能是跟哪吒属于一个命名系统的,更多的是因为翻译谐音而得名。从军吒到金吒,木叉到木吒,也许是百姓按照军吒、哪吒的尾字,结合“吒”“叉”相近,统一了“吒”,再按照五行中金在木前的逻辑,结合“军”“金”相近的读音,把军吒改成了金吒,让“金”一看就是“木”的哥哥。而哪吒的读音实在套不进五行,而且还是主角,不好改名就保持了原本的称呼。
参考文献: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明]许仲琳编《封神演义》,明末刊本,来源: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
[明]佚名 编撰 / 王孺童 点校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华书局,2019年。
杜萌若《〈封神演义〉哪吒莲花化身考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84-86页。
焦杰《哪吒形象的演变》,《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1期,46-49页。
李亦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刊刻时间考》,《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二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98-212页。李亦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与《封神演义》,《明清文学与文献》,2015年,310-338页。
柳存仁《毗沙门天王父子与中国小说之关系》,香港《新亚学刊》1958 年 2 月。
温存超《哪吒形象的原型分析》,《河池师专学报(文科版)》1993年第1期,26-31页。
《李天飞说封神》《李天飞说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