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望月有感》:战乱离散中的骨肉亲情
白居易《望月有感》:战乱离散中的骨肉亲情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及下邽的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及下邽的弟妹。
社会动荡、年成荒歉,家业荡然无存,兄弟姐妹都流离散居在各地。战乱过后,田园荒芜,骨肉分离,亲人流落于异乡道路中。离群的旅雁,孤零零地在千里之外飞翔;辞别故乡的蓬草,在深秋时节随风飘荡。我们虽相隔千里,却共对一轮明月,想必都在思念家乡,眼泪也会一同落下,我们五处的思乡之情应该是一样的。
注释
- 河南:指洛阳一带。
- 关内:关内道,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
-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 於潜: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 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
- 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 下邽:在今陕西省渭南市。
- 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 羁旅:漂泊流浪。
- 干戈:指战争。
- 吊影:形影相吊,形容孤独。
- 千里雁:比喻兄弟姐妹各自远在他乡。
- 九秋蓬:比喻兄弟姐妹像秋天的蓬草一样随风飘散。
- 乡心:思乡的心情。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纷飞的孤雁,哀鸣sky,飘转无定;兄弟流离失所,犹如无根的蓬草,枯叶飘零,断梗随风。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这一年,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乱。由于这场战乱,白居易的祖传家业被毁,田园荒芜,骨肉分离,兄弟姐妹们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各自奔走他方。这两句诗,既点明了题意,又总领全篇,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战乱过后,田园荒芜,骨肉分离,亲人流落于异乡道路中。这两句诗,既是对上两句诗的补充,又是对下两句诗的铺垫。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兄弟姐妹的离散比作离群的旅雁,将兄弟姐妹的漂泊比作无根的蓬草,形象地表现了兄弟姐妹的离散和漂泊。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诗人想象着兄弟姐妹们在异地他乡共看明月的情景,不禁泪流满面。诗人用“五处”来强调兄弟姐妹们的分散,用“一夜”来强调时间的短暂,用“乡心”来强调思念家乡的情感。这两句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对全诗的升华。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中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现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参考资料:
-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2-883页
- 刘学锴.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