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课堂】黄芩因苓草色泛黄而得名,它有哪些药物作用
【植物大课堂】黄芩因苓草色泛黄而得名,它有哪些药物作用
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同时,它也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花朵呈淡紫色或白色,具有一定的香气。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黄芩的植物学特征、药用价值、种植方法等内容。
植物学特征
黄芩(qín)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分枝,近无毛,或被向上至开展微柔毛;根茎肉质,分枝;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钝,基部圆,全缘,两面无毛或疏被微柔毛;
花梗被微柔毛;花萼密被微柔毛,具缘毛;花冠紫红或蓝色,密被腺柔毛,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形;小坚果黑褐色,卵球形,腹面近基部具脐状突起;花期7至8月;果期8至9月。《本草纲目》云:“苓说文作菳,谓其色黄也。”黄芩即古人所谓之“芩”,因苓草色泛黄而得名。
分布与生长习性
黄芩分布于中国北部、西北和西南等地;苏联、蒙古、朝鲜、日本亦有分布。黄芩喜阳、喜温、耐旱、抗严寒能力较强;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中性或微酸性均可,并含有一定腐殖质层,在砂质土中生长良好。黄杨以种子繁殖为主,亦可用分株或扦插繁殖。
药用价值
黄芩是一味中药名,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症、肺热咳嗽、血热出血、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作为常见的中药材,属于清热燥湿药,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因其特有的功效,故临床上常应用黄芩治温病发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高血压病。也可治血热妄行、吐血、咯血、鼻出血、便血、崩漏、胎动不安。还可治目赤肿痛、痈疖疮疡。
黄芩在临床中多入汤剂,可以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丸剂或散剂服用。不过中药材的使用应辨证论治,所以如果想要使用此药物,可前往医院中医科就诊,完善问诊、切诊等,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使用,切不可自行随意使用,以免药不对症,损伤健康。
观赏与经济价值
除了药用价值外,黄芩也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其花朵呈淡紫色或白色,具有一定的香气,可以用于花坛、花境的布置,也可以作为盆栽或庭院植物种植。同时,黄芩的叶子和花朵也可以作为香料使用,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种植方法
黄芩的种植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选地和整地:选择向阳山坡、丘陵平地栽培,适宜的土壤为结构良好、肥沃疏松、土层深厚、便于排灌,阳光充足、呈中性反应或微碱性沙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整地时间为秋季作物收获后或早春土壤化冻后,施用腐熟的羊粪或二胺作底肥,深耕细耙,耕地深度30cm以上。
播种:黄芩的播种方法包括春播和秋播,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至5月初和10月中下旬。播种前,种子可以泡水处理,以提高发芽率。播种时,按行距20
30cm开1.52.5cm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厚度0.5~1cm。
- 田间管理:包括间苗、除草、中耕、追肥、摘除花蕾等。间苗次数2
3次,第一次在苗高35cm时,第三次在苗高8~10cm时。苗期注意除草,土壤干旱时要浇水,田间积水过多时要及时排放。
- 收获加工:黄芩生长1年或2年后,在秋末或春初挖出,晒干即为药材。
此外,黄芩的种植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花语
黄芩的花语:勇敢、勇气、坚强、坚定、不屈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