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不必全读,却不可不读
二十四史:不必全读,却不可不读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 2550 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 年),共计 3213 卷,约 4000 万字。这座历史宝库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面对如此浩瀚的史学巨著,很多人会问:二十四史真的要全读完才可以吗?本文将为您解答这个疑问。
二十四史,历史的巍峨宝库
二十四史,乃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以纪传体编撰,堪称一座巍峨的历史宝库。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 2550 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 年),共计 3213 卷,约 4000 万字,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了华夏数千年的风云变幻。
清朝乾隆帝下诏将这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尊为“正史”,并定下规矩,不经皇帝批准,不得再列入其他史书,至此“二十四史”这一特定名称尘埃落定。其包含的史书各有千秋,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洋洋洒洒地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魅力;东汉班固的《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细致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 230 年的西汉史事。
从“三史”到“二十四史”,其概念历经漫长演变。东汉末年,“三史”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后来《后汉书》取而代之成为“三史”之一。《三国志》问世后,与前三部合称“前四史”。此后,随着时间推移和朝代更迭,正史的数量不断增加,从宋代的“十七史”,到明朝的“二十一史”,再到清朝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二十四史”,每一部史书的加入,都为这座历史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瑰宝。
二十四史被公认为是研究明朝灭亡以前历史的基本资料,是中国古代史学遗产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厚重记忆,被视为后人研究历史的绝佳读本。不过,面对这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很多人都会心生疑问:二十四史真的要全读完才可以吗?
全读二十四史,一场艰难的跋涉
想要全读完二十四史,着实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一)体量庞大,时间成本高
从体量上看,二十四史堪称一座文字的巍峨高山。它总计约 4000 万字,若以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版为例,整套书册数众多。假设一个人每天能保持专注阅读,且阅读速度较快,达到 5000 字左右(这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已经是相当高的速度了,而且还需保证理解文意),一年按 365 天不间断阅读来计算,一年能阅读 182.5 万字,那么读完二十四史大约需要 22 年。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工作、生活,被各种事务缠身,根本难以保证每天如此大量且专注的阅读时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投入如此漫长的时间去全读二十四史,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文言文的阅读门槛
二十四史皆为文言文撰写,其用词古雅,语法与现代白话文大相径庭。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频繁出现,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沛公安在?”,按照现代语序应是“沛公在安?”;若不熟悉文言文语法,就很难理解其含义。而且书中典故众多,如《汉书・苏武传》中“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其中“丁令”是古代少数民族名称,若不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阅读时就会一头雾水。阅读过程中,为了理解这些字词、语法和典故,读者往往需要频繁查阅《古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以及各类历史文化资料,这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和时间成本,使得阅读过程变得艰难且漫长。
(三)内容繁杂,部分枯燥
二十四史内容繁杂,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一些专业性极强的内容,如天文、历法、职官等。对于非专业的普通读者来说,这些内容犹如天书,晦涩难懂。以《宋书・律历志》为例,其中详细记载了古代的历法知识,各种复杂的天文术语、数据以及推算方法,读起来令人望而生畏。《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众多官职的设置、沿革、职责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繁杂琐碎,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坚持阅读下去。
不读全貌,也能汲取精华
面对全读二十四史的重重困境,我们其实不必望而却步,因为即便不读全貌,也能从二十四史中汲取精华,有多种灵活的阅读方式可供选择。
(一)按需选读,精准获取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来挑选阅读内容。比如,若你对唐朝历史情有独钟,那么《旧唐书》与《新唐书》便是绝佳的选择。《旧唐书》史料原始,较多地保留了唐朝国史、实录的原貌,尤其是唐武宗以前的历史记载颇为详尽;《新唐书》则在体例上有所创新,新增了《兵志》《选举志》等,对唐朝的军事制度、科举制度等进行了系统论述,而且在列传方面增加了许多人物传记,史料更加丰富。
倘若你对经济史感兴趣,那各史中的《食货志》就不容错过。《汉书・食货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述“食”,即农业生产和重农政策;下篇论述“货”,记载商业发展和货币制度演变,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考察,为研究西汉经济提供了重要资料。《新唐书・食货志》则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让我们对唐朝经济的多个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这些内容,我们能够精准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深入探究感兴趣的历史领域。
(二)重点研读,把握关键脉络
在二十四史中,有一些史书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价值,值得重点研读,以点带面地了解历史。“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首创的纪传体体例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以其如椽巨笔,生动地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项羽的霸气、刘邦的狡黠、李广的英勇等跃然纸上,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载,叙事严谨,语言精炼。《后汉书》记载了东汉的历史,范晔在书中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和评论,对东汉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三国志》则以简洁的文笔,记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为我们展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重点研读这些史书,能够让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关键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进而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通过研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变迁,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研读《汉书》,则能深入了解西汉的兴衰历程,以及西汉时期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就与问题。
(三)借助解读,深入理解内涵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直接阅读二十四史的原文可能会有一定难度,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专家学者的解读、通俗历史著作以及历史纪录片等辅助方式,来降低理解难度,加深对二十四史的理解。
专家学者的解读往往深入透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史书中的疑难字词、复杂典故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像易中天的《品三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三国志》,从独特的视角分析三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让我们对三国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通俗历史著作如《明朝那些事儿》,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明朝历史,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历史纪录片如《河西走廊》,通过实景拍摄、情景再现等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从汉代到清代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借助这些辅助方式,我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二十四史的魅力,汲取其中的历史智慧。比如,在阅读《史记》时,结合李山教授对《史记》的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司马迁的写作意图,以及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作用;观看《河西走廊》后,再去阅读《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关于河西地区的记载,会有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读史的意义,不止于书页之间
阅读二十四史的意义非凡,它能以史为鉴,启迪人生智慧;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培养思维,提升综合素养。这些意义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全读完二十四史,哪怕只是阅读其中的部分内容,也能有所收获。
(一)以史为鉴,启迪人生智慧
二十四史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从历史人物的成败与朝代的兴衰中,我们能获得诸多宝贵的人生启示和经验教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正是深谙此道,从隋朝的兴衰中汲取教训,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故而在执政期间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让大唐走向繁荣昌盛。
楚汉相争,项羽自恃武力过人,刚愎自用,不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错失统一天下的良机;在后来的战争中,又不重视民心的积累,肆意杀戮,导致众叛亲离。而刘邦则知人善任,善于听取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意见,顺应民心,最终赢得天下。这段历史让我们明白,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重视团队合作,同时要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取得成功。
(二)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二十四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涵盖了古代的诗词、文学、哲学、艺术等诸多文化瑰宝,是我们了解民族文化根源的窗口。通过阅读二十四史,我们可以知晓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创造和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从《诗经》《楚辞》中,我们能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家国的情怀;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儒家的“仁爱”“礼治”,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以法治国”等,在二十四史中均有体现,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了解这些文化精髓,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三)培养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阅读二十四史的过程,也是培养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梳理复杂的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历史背景,这有助于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史记》中的“鸿门宴”为例,我们在阅读时,需要思考项羽为何会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放走刘邦?刘邦又为何能够巧妙应对,化险为夷?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阅读史书还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使我们在与人交流时,能够旁征博引,提升个人的谈吐和气质。
阅读之道,各取所需
二十四史,这座历史的巍峨宝库,并不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全读完。全读二十四史,虽能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但面临着时间、阅读难度、内容枯燥等诸多现实困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不读全貌,通过按需选读、重点研读、借助解读等方式,我们同样能够从二十四史中汲取精华,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生智慧。读史的意义重大,它能以史为鉴,启迪人生;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培养思维,提升综合素养。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重要的是走进二十四史,去感受历史的魅力,与古人对话,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
所以,不必纠结于是否要全读完二十四史,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开启这场与历史对话的旅程,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