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机器人成办公神器,关注背后的基层痛点
写字机器人成办公神器,关注背后的基层痛点
只需在电脑输入电子文档,写字机就能在几分钟内“写出”一页“神还原”手写笔迹的纸质文稿——据报道,近日,电商平台上一款名为“写字机器人”的仿手写产品成为热销品,部分商家在广告语中以“班主任”“公务员”等关键词定位产品,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据调查,写字机器人热销的背后,是应付基层各类工作考评中“必须要求手写”倾向。从“有的店铺销量超过3万单”,可见其市场热度。一学期至少写七八十份,满满4大本的教案?必须手写并写满一本甚至几本的理论学习笔记?要求手抄“普法笔记”?神器在手,这些统统都可以无痛拥有。
但以现阶段的技术成熟度,市面上的手写机器人基本是将使用者“投喂”的文档的电子版转化为手写体,区别无非字迹模仿得是不是更像本人,机器无法自主帮助使用者进一步生成深度的想法和见解。可见,如果一项工作是可以使用手写机器人完成的,那这项工作大概率是机械的、缺乏独创的,甚至是重复的、无效的劳动。那这样的交差意义何在呢?可能只存在于有些老师和干部说的“为了应付检查,教学根本不需要”“最终流于形式”。
考核重视手写初衷或许是希望将人们手写的过程当作学习的过程,利用这种方式厘清思路,加深印象,引起重视。但比起丰满的理想现实却有些骨感,写字机器人成为办公神器,消解了所谓的重视感。可见,类似于“手写”的单一刻板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无法与现实工作相匹配。
以教师教案来说,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不断优化教案、学案,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指导。其中并未对教案是否需要手写作出规定。但据报道,部分学校、部分地区至今仍强制规定手写或者倡导手写。
其实,教案的编写本就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也不直接关联教学水平的高低,它只是教师掌握一门课整体的知识体系的工具之一。不少教师之所以反骨于手写教案,无非是这其中的诸多要求,让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窄化,教案是否手写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指标,不再符合撰写教案的初衷。
由此可见,无论是一线教师或者基层干部,更核心的工作是完成教学工作或者解决现实诉求,需要的是面对面、实打实,本身就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脱离于纸面、立足于现实的,是需要在实践中灵活应对,不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绑在繁复的“纸上谈兵”上。毕竟,生动有趣的课堂不在板正的教案上,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也不在重复的条例中。
因此,对于部分工作的量化指标,如果相关部门并非是以提高基层工作的实际效果和便利性为出发点设计的,或者并未完全考虑到落地实践的特点,而只是为了完成考核或者方便管理,对工作要求的形式和流程胜于工作本身的内容和效果,就已经偏离本质。就像手写机器人的热销,是对不切实际的评价规则的应对,更是一个提醒。
本文原文来自光明日报